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韭菜莲:风雨中的粉红仙子

已有 611 次阅读 2025-8-4 20:56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20250801_185421.jpg

*一场夏雨过后,公园草地边缘突然冒出一片粉红色的星星,纤细的叶片挂着水珠,花朵却昂首挺胸——这便是不畏风雨的“小战士”韭菜莲 

你有没有在雨后的公园、小区花坛边,见过一片片粉红色的小花?它们纤细的茎顶着喇叭状的花朵,在湿漉漉的绿叶衬托下格外娇嫩。这种看似柔弱却能在暴雨后灿烂盛开的植物,就是今天的主角——韭菜莲,它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风雨花”。

 

IMG_20250801_185419.jpg 

 

一、风雨花的秘密

韭菜莲的学名叫Zephyranthes grandiflora,属于石蒜科葱莲属。它的叶子扁扁的,像韭菜叶一样细长,因此常被人误认为是韭菜。但等到开花时,粉红色或淡紫色的花朵破土而出,宛若迷你百合,瞬间惊艳了整片草地。

这种植物身材娇小,通常只有15-20厘米高,但生命力却极为顽强。它的地下藏着“能量仓库”——卵形鳞茎,直径约1-2厘米,像一个小小的“营养胶囊”。即使在干旱或寒冷的环境下,鳞茎也能进入休眠状态,等到雨水降临或气温回暖,便迅速抽出花箭,48小时内就能完成开花过程!因此民间称它为“风雨花”,因为暴雨前后常能看到它突然绽放。

韭菜莲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等地,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它耐旱又耐涝,从沙土到黏土都能扎根。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冬天无需特别保护也能露天越冬。每年6-9月是它的盛花期,一丛韭菜莲一年甚至能开三次花,堪称开花界的“劳模”。

 

IMG_20250801_185409.jpg 

 

二、从美洲到中国的旅程

韭菜莲的“移民史”充满传奇色彩。早在19世纪初,它就被欧洲植物猎人从南美洲带到英国皇家植物园,随后扩散到世界各地。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正式引种,因其适应力强、开花勤快,迅速成为南方常见的绿化植物。

在园林设计师眼中,韭菜莲是绝佳的镶边能手。沿着公园小径种上一排,翠绿的叶丛托起朵朵粉花,宛如给道路系上了一条自然的花带。它也是林下地被的优选,在乔木遮阴处依然能旺盛生长,弥补了多数草花需强光照的不足。

 

IMG_20250801_185402.jpg 

 

三、花坛边的守护者:生态价值大贡献

韭菜莲的叶片细长而坚韧,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在炎热夏季保持生机。它的根系发达,能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更可贵的是,韭菜莲几乎不生病虫害,不需要喷洒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卫士”。

这种植物还是“繁殖高手”。每年春秋季,挖出它的鳞茎分开种植,不久就能获得一片新植株。许多学校开展“植物克隆”实践课时,都喜欢选用韭菜莲作为教具——成活率高,生长迅速,还能赏花,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

 

IMG_20250801_185404.jpg 

 

四、藏在球茎里的“药箱”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韭菜莲的药用价值。在《贵州草药》中,它以“旱水仙”之名入药;在权威的《中药大辞典》里,它则被记载为“赛番红花”,全草和根均可入药。

现代科学研究揭开了韭菜莲药用功效的奥秘:它的鳞茎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包括石蒜碱、水仙碱等活性成分。国内某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已证实,这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能抑制癌细胞增殖并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在传统医学中,韭菜莲主要用于:

1.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皮肤疮疡;

2.凉血止血:用于鼻出血、牙龈出血;

3.消肿散结:外敷缓解蚊虫叮咬肿胀。

1:韭菜莲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潜在应用

石蒜碱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多药耐药

肿瘤辅助治疗

总生物碱

抗菌抗炎,解热镇痛

感冒发热、炎症性疾病

多糖类物质

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免疫力提升

(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323研究成果) 

不过要特别提醒大家:韭菜莲不能当菜吃! 它的鳞茎含有微量毒性生物碱,误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这也是为什么公园里的韭菜莲只能观赏,不能采摘的原因。

 

 

IMG_20250801_185405.jpg 

 

 

五、风雨花的品格:自然课上的生命教育

虽然韭菜莲在传统文化中不如梅兰竹菊那样声名显赫,但它默默无闻却坚韧不拔的特性,恰是自然教育的绝佳教材。

在酷暑中,许多花草无精打采,韭菜莲却越热开花越盛;暴雨过后,其他花朵零落成泥,它反而挺立绽放。这种“逆境盛开”的特性,启发我们思考生命的力量。

云南傣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韭菜莲是雨神女儿的化身。每当她思念人间时,就化作粉红的花朵开遍山野,预告风雨的降临——所以人们见到韭菜莲开花,就知道要收衣服了!

 

IMG_20250801_185406.jpg 

 

结语:阳台上的小药圃

韭菜莲易于栽培的特性,让它成为青少年接触药用植物的理想“入门款”。只需几个鳞茎,一个花盆,放在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定期浇水,就能收获一片粉红色的“小药圃”。观察它如何在雨后突然抽箭开花,记录叶片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甚至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生物碱提取实验(注意:药用需专业指导!)。

下次雨后散步时,不妨低头寻找这些粉红的“风雨精灵”。它们用纤弱却执着的绽放告诉我们:生命最动人的姿态,是在风雨中依然选择盛开。 

*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科学课种植韭菜莲后写下观察笔记:

“我的韭菜莲球茎埋在土里三周没动静,一场雷雨后突然蹿出五支花箭。原来它不是在装睡,而是在等一场属于自己的冲锋号!

 

IMG_20250801_185403.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韭菜莲

拼音注音Jiǔ Cài Lián

别名赛番红花、旱水仙、空心韭菜、风雨花。

来源石蒜科韭菜莲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南方栽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散热解毒,凉血补血。主治吐血,血崩。外用治痈疮红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IMG_20250801_185407.jpg 

《中药大辞典》:赛番红花

拼音注音Sài Fān Hónɡ Huā

别名菖蒲莲、红玉帘、风雨花(《华北习见观赏植物》),旱水仙、空心韭菜(《贵州草药》)。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各地庭园有栽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状球形,表皮膜质,呈褐色,下面着生多数细根。叶互生或簇生;叶片线形,长1230厘米,宽34厘米,平行脉。花单生,花梗上部中空,有2裂的管状苞片;花粉红色,漏斗状,具明显的筒部;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63枚较长,3枚较短,交互着生在花被筒的喉部;花柱丝状突出,柱头3裂,子房下位,2室,含多数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时背部3丬裂。种子黑色,近扁平。花期69月。本植物的根(旱水仙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贵州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散热解毒,活血凉血。治跌伤红肿,毒蛇咬伤,吐血,血崩。"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患处。内服:煎汤,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801_185408.jpg 

《中华本草》:赛番红花

拼音注音Sài Fān Hónɡ Huā

别名菖蒲莲、红玉帘、风雨花、旱水仙、空心韭菜、独蒜。

英文名Herb of Rosepink Zephyrlily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Z.carinata Her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可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庭园栽培。2.资源分布:原产南美。

原形态韭莲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状球形,直径2-3cm,表皮膜质,呈褐色,下面着生多数细根。基生叶常数枚簇生;叶片线形,扁平,长15-30cm,宽6-8cm。花单生于花茎顶端,玫瑰红色或粉红色;总苞片佛焰苞状,常带淡紫红色,长4-5cm,下部合生成管;花梗长2-3cm;花被裂片6,倒卵形,长3-6cm,先端略尖;雄蕊6,长为花被的2/3-4/5,花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蒴果近球形;种子黑色,近扁平。花期6-9月。

栽培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耐半阴和潮湿,较耐寒,宜在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2.栽培技术用分球繁殖。春季一般用3-4枚鳞茎丛植,上端稍露出土面,栽植距离约10cm,发芽生长前充分灌水。 3.田间管理生长期注意中耕除草。盆栽植株2-3年后,应将鳞茎取出,进行地栽培养1-2年,使鳞茎复壮。

化学成分全草含烟胺(nicotianamine)等氨基酸。鲜茎含抗P388淋巴瘤的活性成分:水鬼蕉碱(pancratistatin),球茎含石蒜碱(lycorine),雪花莲碱(galanthine),网球花胺(haemanthamine),漳州水仙碱(pretazettine),韭菜莲碱( carinatine)。

药理作用肿瘤作用韭莲中的水鬼蕉碱对小鼠P388淋巴白血病有治疗作用。该化合物0.78-3.12mg/kg,其抗肿瘤作用是对照组的135%-150%。体外试验中ED500.01μm/ml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活血凉血;解毒消肿。主吐血;便血;崩漏;跌伤红肿;疮痈红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801_185418.jpg 

《中药大辞典》:旱水仙根

拼音注音Hàn Shuǐ Xiān Gēn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根。

原形态形态详"赛番红花"条。

性味治痈疮红肿。

功能主治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801_18542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6472.html

上一篇:沙缝生碑:致中国足球
收藏 IP: 60.233.17.*| 热度|

14 郑永军 王涛 崔锦华 刘进平 郭战胜 池德龙 钟炳 雒运强 冯兆东 胡泽春 朱晓刚 杨学祥 宁利中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5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