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让边缘群体发声”——对话Social Sciences期刊编委Patricia O\'Brien荣休教授

已有 247 次阅读 2025-7-22 14:26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期人物专访,我们对话国际知名学者、悉尼大学荣休教授、MDPI Social Sciences 期刊编委 Patricia O'Brien。她从特殊教育教师起步,跨越半个世纪,成为包容性研究 (Inclusive Research) 的坚定倡导者和实践者。她推动智力障碍者从“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伙伴”,确保他们的声音真正被听见、被尊重。在担任 Social Sciences 两期关于包容性研究的特刊客座编辑期间,她汇集了全球该领域的前沿成果。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学术旅程、核心理念,以及对开放科学和青年学者的宝贵建议。

       

受访人简介

Professor Emeritus Patricia O'Brien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Patricia O'Brien教授是包容性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悉尼大学荣休教授,她持续致力于支持智力障碍研究者作为平等成员参与研究团队。她的工作聚焦于定性社会研究、残疾研究、包容性研究和社区参与。近期,她担任了MDPI Social Sciences 期刊两期关于“包容性研究”特刊的客座编辑:

Inclusive Research: Is the Road More or Less Well Travelled?

第一期:包容性研究:前路几何?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特刊详情:

https://www.mdpi.com/si/86698

       

Inclusive Research: Is the Road More or Less Well Travelled?—2nd Edition

第二期:包容性研究:开放之路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特刊详情:

https://www.mdpi.com/si/167729

       

访谈内容

Q1. 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学术旅程是如何开始的?是什么激励您追求当前的研究领域?

我的学术旅程始于60年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担任小学和特殊教育教师,那时我接触了很多智力障碍的学生。在莫纳什大学攻读社会学学士学位时,我开始从理论层面理解污名化和权利剥夺的意义。70年代,我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攻读特殊教育硕士,深入学习了残障人士就业、精确教学法和权利倡导。回到澳大利亚后,我在昆士兰大学进行博士研究,完成了一项“基于行动”的项目:为60位希望获得支持的残障人士匹配了60位社区志愿者 (倡导者)。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离校后及家庭面临的孤立困境。移居新西兰后,我加入了智力障碍关怀协会 (IHC),主导项目将长期被收容的智力障碍者转移到社区生活。后来获得资助追踪这些人在社区的生活状况。正是在这一时期,英国学者提出的“社会残疾模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残疾源于社会压迫而非个人缺陷。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如Michael Oliver等开始呼吁:残障人士不应只是被研究的对象,而应成为研究者本身。这催生了“参与性研究”和“解放性研究”的理念。大约在2003年,澳大利亚研究员凯莉·约翰逊 (Kelly Johnson) 与英国的简·沃尔姆斯利 (Jan Walmsley) 合著了《与学习障碍者进行包容性研究》,首次明确提出了“包容性研究”的概念。同时,“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关于我们的决定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的口号广泛传播,我们在研究领域将其转化为核心信条“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研究我们 (no researching about us without us)”。2004年,我前往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负责建立爱尔兰国家智力障碍研究所,重要目标之一是开发让残障人士进入大学的课程 (我们成功做到了),并开展研究。我邀请凯莉加入,她通过走访发现爱尔兰的智力障碍者对参与研究充满兴趣,并由此出版了两本由智力障碍者撰写的书。随后,我们获得欧盟资助,在爱尔兰全岛启动了名为“我们想说的话”的大型项目,培训智力障碍者作为研究员去收集同伴数据,他们表达了在生活中享受什么以及需要什么 (如选择权、工作、住房、关系)。2009年,我回到澳大利亚加入悉尼大学残疾研究中心,与同事共同建立了“包容性研究网络”。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个由大学研究员和智力障碍者共同研究员组成的团队,从智力障碍者自身的视角出发,在健康、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将成果传播至世界各地。

       

Q2. 您是如何启动这些研究的呢?

以我们研究《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在当地落实情况为例 (比如核查“就业权是一项人权”原则)。首先,我们会组建一个团队,通常包括一名大学研究员与一两位身为智力障碍者的包容性研究员合作。在获得大学伦理批准后,团队会前往相关的服务机构,通过举办信息宣讲会告知研究内容,并邀请接受服务的智力障碍人士加入特定的焦点小组进行讨论。这些讨论在获得参与者许可后会进行录音。录音资料会被带回并转录成文字稿。随后,整个团队 (包括智力障碍研究员) 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分析转录稿,识别并协商确定其中的关键主题。基于这些主题,我们会撰写研究报告发布在网站上,并准备会议材料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进行分享。在项目初期,我们这些有大学背景的研究员在分析转录稿上承担更多工作,但重要的是,随着团队成员的信心不断增强,我们通过使用简易阅读材料等方式,成功地让智力障碍研究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审视访谈内容、识别主题的分析过程中来。

       

Q3. 您能否分享一下与我们合作特刊的一些经验?

与 Social Sciences 合作这两期特刊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过程,我们共同工作了将近四年。编辑团队在同行评审环节始终以尊重和支持的态度与作者互动,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在组稿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我利用自己的全球网络和对包容性研究领域的了解,直接向合适的学者和团队发出邀请,期刊编辑随后发出的正式征稿函对确认他们的参与非常有帮助。同时,期刊官网的征稿公告也吸引了一些投稿者。我们特别关注作者是否真正理解我们所指的“包容性研究”,因为有时人们会将其与融合教育混淆,而它的内涵其实更广阔。两期特刊总共收录了约30篇高质量文章,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主题覆盖了培训、个人生活案例研究、研究方法论探讨 (如搭档研究模式)、团队合作反思、视觉与创意策略的应用、与重度智力障碍人士合作的经验,甚至触及了刑事司法系统领域。许多文章成功且有力地传递了智力障碍者自身的声音。第一期特刊“包容性研究:前路几何?”审视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而第二期“包容性研究:开放之路”则提供了更多空间让作者探讨未来的方向。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共同证明了包容性研究这条“较少人走的路”不仅可行,而且具有重要价值,它正不断开拓着自己的空间。

       

Q4. 您如何看待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的趋势?

我认为开放获取是一个积极且日益被接受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上研究成果和数据主要局限于付费专业群体内部流通的壁垒,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可及性和传播。许多曾经由专业团体运营的期刊也纷纷在其策略中纳入了开放获取的元素。看到像 Social Sciences 这样的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力和排名持续提升,确实令人鼓舞。

       

Q5.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学者,您会给您所在领域的早期职业研究人员什么建议?

我给青年学者的建议是:要积极展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主动去了解你感兴趣领域的研究团队正在做什么,并让项目负责人知道你能贡献什么价值。培养非常具体、精细的专业技能会让你更具竞争力。要广泛申请各种机会,博士后职位是目标之一,但并非唯一途径。至关重要的是持续发表你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博士毕业后,要克服倦怠感,将辛苦完成的研究转化为出版物。让自己在学术社群中被看见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在会议上做志愿者、加入专业协会、参加研讨会及其社交活动来实现。寻找一位导师也非常有益,他/她不仅能在学术方法上指导你,更能为你的职业发展和机会提供宝贵建议。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勇气,愿意为了机会探索世界,并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研究方法论文献。

       

结语

衷心感谢Patricia O'Brien教授拨冗接受 Social Sciences 的专访,并分享她在包容性研究领域的深刻见解与宝贵经验!

       

Social Sciences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socsci

主编:Emeritus Prof. Nigel Parton,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UK

期刊下设12个栏目,涵盖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政治科学、人类学、犯罪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历史及国际关系等。

2024 Impact Factor: 1.7

2024 CiteScore: 3.1

Time to First Decision: 34.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4.6 Days

1.jpg

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4722.html

上一篇:Foods:不同食用与油用向日葵籽的特性与表征研究
下一篇:Metabolites参会旅行奖开放申请中!
收藏 IP: 111.203.1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2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