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树突状细胞在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

已有 172 次阅读 2025-7-22 13:03 |个人分类:女性健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树突状细胞(DCs)作为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建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在复发性流产(RPL)特别是原因不明型(URSA)中的功能异常,已成为生殖免疫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以下从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前景三方面综合分析DCs在RPL中的作用:

⚖️ 一、DCs亚群失衡与母胎免疫耐受破坏

髓系DCs(mDCs)与浆样DCs(pDCs)比例失调 正常妊娠:母胎界面以mDCs(CD11c⁺CD123⁻)为主,其分泌IL-10等耐受因子,并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维持免疫耐受16。 RPL患者: mDCs比例显著下降(促耐受功能减弱),pDCs(CD123⁺)异常增多,导致促炎因子IL-12分泌增加19。 蜕膜中DCs总数、mDCs数量及mDCs/pDCs比值均升高,与Th1型免疫偏移直接相关69。 临床数据:URSA患者蜕膜mDCs/pDCs比值较正常妊娠组高16.6%(P<0.05),且DCs占比增加1倍以上69。 耐受型DCs亚群缺失 DC-10亚群:高表达免疫耐受分子ILT4和HLA-G,是维持自然杀伤(NK)细胞低毒性的关键。RPL患者子宫内膜中DC-10数量减少67%,导致NK细胞毒性增强和螺旋动脉重塑障碍1。 趋化因子分泌异常:正常早孕期DCs高表达CCL17/CCL22,募集CCR4⁺ Treg细胞至母胎界面;而URSA患者该功能显著降低,削弱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5。

🔬 二、DCs与母胎界面细胞对话紊乱

DCs-滋养层细胞交互障碍 滋养细胞通过分泌MICA/B激活DCs表面NKG2D受体,形成反馈环路。RPL患者滋养细胞HLA-G表达下降,阻断该通路,使DCs无法诱导Treg扩增1。 体外实验证实:阻断NKG2D可使DCs耐受性恢复约40%,提示其作为干预靶点的潜力1。 DCs-NK细胞调控失常 DCs通过分泌IL-15和TGF-β维持CD56ᵇʳⁱᵍʰᵗ NK细胞的稳态。RPL患者DCs的TGF-β分泌减少,导致NK细胞毒性增强,胚胎滋养层侵袭和血管重塑异常17。 单细胞测序显示:DCs与NK细胞的对话紊乱是RPL的典型病理特征1。 DCs-Treg细胞轴功能缺陷 Treg细胞通过CTLA-4诱导DCs表达色氨酸降解酶IDO,促进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RPL患者Treg数量减少且功能抑制,导致DCs的IDO表达下降,母胎耐受瓦解34。 研究证实:URSA患者外周血及蜕膜中Treg对DCs的调控能力丧失,表现为混合培养后IL-10分泌无显著变化(正常妊娠组IL-10分泌增加50%)4。

🧪 三、DCs靶向治疗策略与实验进展

耐受性DCs疫苗 负载父源抗原的tol-DCs可通过扩增Treg、抑制炎症反应,使小鼠模型流产率降低58%110。 临床试验初步证实:GM-CSF(促进DCs耐受表型)可改善URSA患者妊娠结局,其机制与DCs-Treg轴激活相关3。 母胎界面微环境调控 低分子肝素(LMWH):抑制DCs的NF-κB活化,使IL-10分泌量提升3.2倍1。 维生素D3:增强DCs耐受性,促进HLA-G表达1。 滋养细胞HLA-C调控:修正抗原呈递缺陷,恢复DCs免疫教育功能1。 阻断异常活化通路 TLR3/4信号抑制剂可减少DCs促炎因子分泌,已在动物模型中验证1。

📊 四、争议与未来方向

pDCs的双重角色争议 部分研究认为pDCs通过产生I型干扰素加重炎症1;另一些则强调其诱导Treg的作用9。可能与其成熟状态和微环境相关,需时空转录组技术解析动态变化1。 临床转化挑战 DCs亚群异质性强,需明确特定妊娠阶段的表型标志物5。 现有治疗如主动免疫疗法(淋巴细胞注射)疗效不稳定,DCs疫苗或提供新方向,但仍缺乏大样本研究10。

💎 总结

DCs通过调控Treg分化、NK细胞活化和滋养层对话,成为母胎耐受的“中枢调节者”。其在RPL中的亚群失衡、功能缺陷及细胞间对话紊乱,是导致妊娠失败的核心免疫机制。未来研究需结合单细胞时空组学解析DCs动态图谱,并推进tol-DCs疫苗及靶向微环境调控的临床转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4702.html

上一篇:脑小血管病情绪失调的神经网络机制
下一篇:肝癌动态泛素化网络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2 郑永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2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