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学术会议的行政化现象 精选

已有 3348 次阅读 2025-7-21 07: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会议的行政化现象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协发布“关于科技社团举办活动的若干管理规定”,规定指出:“为加强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作风学风建设,重点整治当前科技社团所举办会议、论坛、培训、展览、评比、表彰等活动中的不良风气,制定本规定。”这个规定的第四条:“务实邀请嘉宾。科技社团举办活动必须以参加活动的所有科技工作者为中心,意向邀请人员必须对活动有重要实质作用。禁止硬拉党政领导站台,禁止以撑门面为主要目的邀请院士、国内外大奖获得者等专家出席活动。”

前些日子,有人告诉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期间出现的尴尬一幕。这个学术会议规模较大,属于行业内的一个重要学术会议。会议开幕式上按照我国学术会议的“惯例”,安排了若干省市主管领导和部门领导在会场前几排就坐,并且多位领导应邀在开幕上轮番讲话,然后象征性地安排一位大帽子学者做主旨报告。显然,这些领导讲话大多属于与学术会议主题毫不沾边的大话、官话、套话,占据了不少时间。然而,在主旨报告后安排了5分钟休息,然后进入下面会议正式学术报告阶段。其实休息5分钟就是为了让出席会议的各方领导退场。这时候会场上的前几排领导们的位子就空出来了,导致偌大会场中前面位置空荡荡的尴尬场景。当进入下半场正式报告阶段时,第一位报告的是来自海外一所著名大学的一位华人学者,他对众多行政领导象征性地出席会议很不满,于是安排原定他的报告是30分钟,他只象征性报告了5分钟就提前结束,似乎以这种方式对学术会议行政化现象表达无声抗议,让会议主持人一位重点大学副校长很是尴尬,也很无奈。

众所周知,在我国一些学术会议的开幕式安排领导出席并致辞的现象比较普遍,属于行业内的约定俗成做法。在我的印象里,安排行政领导出席会议及发言(作指示)一般主要原因有:1、表明会议的重要性,显示会议的级别不同,属于典型的“会议行政化”色彩。在我们国家很多活动都会与“行政级别挂钩”(并非指会议本身级别,而是指重要性),这是不争的事实。2、有的会议属于当地政府赞助,这本是好意,表明政府重视学术交流,目的还是为了地方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然而,政府财政支持没有必要体现在领导出席那些专业性的学术会议。让学者自己组织学术会议自由交流属于学术界的惯例,也是提高学术会议效率的重要形式。我们国家特殊一点,例如我们以前很多一级学会的一把手由对口的政府部门领导兼任,也是为了彰显主管部门重视学会建设,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其实更重要的是财政支持。3、学术会议组织者深知一些政府首脑热衷于出席那些“高大上”的学术会议,因为,在这类规模宏大的学术会议上知名学者云集,是官-学结合的好机会。如果有的学术会议不邀请主管部门领导出席和讲话,他们往往会认为对主管部门不重视,无形中可能会得罪这些部门。我们很多学术活动离不开当地政府财政支持,所以,邀请当地政府主管领导出席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当然,我国学术会议的行政化现象只是学术会议的问题之一。我认为,我国学术会议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术交流,尤其是哪些“高大上”的大型学术会议,实际上属于某些学会的“面子工程”,对学术交流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在国际上一些学术会议也存在类似的“缺乏交流”现象。因为,一般在专题会议上,安排每个学者报告时间有限,无法充分展开讨论。例如,2000年4月19日下午在美国新奥尔良出席石油地质学家年会(AAPG)期间,我的专题发言结束后,一位学者专程出来单独与我交流。其实,真正有效果的学术交流,还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研讨会。这类专业特色的学术交流讨论会也非常欢迎交叉学科同行参与,大大提高了学术会议效果。当然,那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学术会议通常属于例会,其中涉及成果发布性质,所以,我认为,“高大上”的行业学会年会需要召开,但是更多的是积极组织那些小规模的各种形式同行学术交流讨论会,这种讨论会学者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更有利于产生领域内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例如有的学术会议组织在若干人报告之后特地安排一个“主持人提问,评说与讨论环节”,针对几个报告内容提问讨论,这种务实的学术会议值得点赞和推广。

刚在抖音上看到一则新闻。在西安举办的一个专业学术会议上,一位大佬看到会议上聊聊无几的听众,发出无奈的声音,“在寥寥无几的听众中,6位大佬却自始至终坚持听完安排的所有报告。”(大意)还有人用打油诗调侃这种现象。其实,这样的会议场景在我国并不鲜见。这种情况一般是双方造成,不能简单责怪单方,例如有的报告内容陈旧,没有创意,自然很难吸引听众。有的参会者参会目的就是会见同行拉关系,不是来学术交流。因此,只有我们大家从自身做起,才能让学术会议的形式与内涵返璞归真。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2025年4月13日策划,2025年7月21日发布科学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94523.html

上一篇:“不管”牛导师,何以培养牛学生?
收藏 IP: 27.17.213.*| 热度|

10 冯兆东 谌群芳 褚海亮 晏成和 钟茂初 郭战胜 崔锦华 郑永军 王涛 guest812669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2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