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肿瘤侵袭的生物力学特征

已有 222 次阅读 2025-7-18 09:15 |个人分类:肿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肿瘤侵袭的生物力学特征是指癌细胞突破原发灶边界、侵入周围正常组织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力学特性和相互作用。这是癌症转移的关键起始步骤,理解这些特征对于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肿瘤侵袭中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

肿瘤细胞自身的力学特性:

细胞变形能力增强: 侵袭性癌细胞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柔韧性/可变形性。这使它们能够挤过狭窄的细胞外基质间隙(小至1-2微米)和血管内皮细胞间隙。 细胞骨架重组: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发生显著重组,形成片状伪足、丝状伪足和侵袭足等结构,用于感知环境、施加牵引力和定向迁移。微管和中间丝也参与其中。

细胞粘附特性的改变:

细胞-细胞粘附减弱: E-钙黏蛋白等介导细胞间连接的粘附分子表达下调或功能丧失(上皮-间质转化的重要标志),减少癌细胞间的束缚,增加其运动性。 细胞-基质粘附的动态调节: 整合素等粘附分子表达谱发生改变,使其能更动态地附着和脱离细胞外基质,便于迁移。粘附复合物(如黏着斑)的形成和解聚速率加快。 细胞收缩力增强: 通过肌球蛋白II介导的肌动球蛋白收缩单元,癌细胞产生强大的收缩力。这种力对于: 拉动自身在基质上迁移(类似于尺蠖运动)。 主动重塑和变形周围的细胞外基质,为自身开辟路径。 对邻近细胞施加力,可能促进集体侵袭或破坏组织结构。

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力学特性:

基质刚度增加: 实体瘤微环境通常表现为基质硬化,这是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过度沉积和交联胶原等基质蛋白的结果。这种硬化: 通过整合素-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激活促侵袭信号通路(如PI3K/Akt, MAPK, Rho/ROCK, YAP/TAZ)。 为癌细胞迁移提供更强的锚定点和牵引力。 影响基质纤维的排列和组织。

基质结构和拓扑学改变:

胶原纤维线性化和排列重组: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癌细胞施加的张力会导致胶原纤维变直、增粗并沿特定方向(常朝向肿瘤边缘或血管)排列,形成所谓的“高速公路”,引导癌细胞定向侵袭。 基质孔隙度和密度: 基质交联增加和蛋白聚糖积累会提高基质密度、降低孔隙度,增加癌细胞迁移的物理阻力。然而,癌细胞会通过分泌蛋白酶(如MMPs)降解基质来开辟通道,同时其增强的变形能力允许它们挤过狭窄空间。 基质降解与重塑: 癌细胞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酶(MMPs, uPA, 组织蛋白酶等),局部降解基质成分(胶原、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等),降低局部的物理屏障和密度,为侵袭创造通道。降解产生的片段还可能具有趋化活性,引导癌细胞迁移。 肿瘤微环境中的力学相互作用: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力学作用: CAFs是基质重塑的主要执行者。 它们产生并交联ECM成分,增加基质刚度。 通过自身的收缩力(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CAFs能显著拉伸和重组胶原纤维网络,开辟并拓宽侵袭路径(称为“接触引导”)。 CAFs与癌细胞之间存在力学对话:CAFs通过物理连接(如间隙连接)或旁分泌信号影响癌细胞的力学行为;癌细胞也能刺激CAFs的活化。 间质液压力升高: 实体瘤内部血管异常、淋巴回流受阻以及基质成分改变导致间质液压显著升高。 这种压力梯度可能推动癌细胞和肿瘤相关因子向肿瘤边缘扩散。 高压环境也压缩血管,阻碍药物递送。 血流剪切力: 当癌细胞侵袭进入血管或淋巴管时,会受到血流或淋巴流产生的剪切力。这种力能筛选出具有更强抗失巢凋亡能力和粘附能力的循环肿瘤细胞,影响转移效率。

力学信号转导:

癌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感知微环境的力学刺激(机械转导): 整合素介导的信号: 整合素与ECM结合,将细胞外力学信号(如基质刚度、张力)转化为细胞内生化信号(FAK/Src, PI3K/Akt, MAPK等),调控细胞存活、增殖、迁移和侵袭。 细胞骨架张力: 细胞骨架网络直接传递张力,影响细胞器位置和功能(如细胞核变形)。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 如Piezo通道,能被膜张力激活,引起钙离子内流,触发下游信号(如钙调蛋白依赖的信号通路)。 细胞核力学感应: 外力可通过细胞骨架传递到细胞核,引起核膜变形,影响核纤层蛋白状态和染色质结构,进而调控基因表达(如通过YAP/TAZ转录共激活因子)。YAP/TAZ是关键的机械转导效应分子,在硬基质上易被激活入核,促进促侵袭基因表达。 关键的力学调控通路包括:Rho GTPases通路(RhoA/ROCK, Rac1, Cdc42)、Hippo通路(YAP/TAZ)、FAK/Src通路等,它们相互交叉作用,共同协调细胞骨架动力学、粘附复合体组装和基因表达,驱动侵袭。

研究肿瘤侵袭生物力学特征的意义:

理解转移机制: 揭示驱动侵袭的核心力学原理。 发现新靶点: 识别关键的力学敏感分子和通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如靶向Rho/ROCK, FAK, YAP/TAZ, MMPs, 胶原交联酶LOX)。 开发新型疗法: 设计抗纤维化药物(软化基质)、阻断力学信号通路药物、抑制癌细胞变形或收缩能力的药物等。 改进诊断: 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力学特性的改变(如硬度、变形性)作为诊断或预后标志物(例如,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细胞刚度)。 构建更真实的模型: 在体外3D培养或类器官模型中引入生物力学因素(如基质刚度、结构、流体剪切力),能更准确地模拟体内侵袭过程,用于药物筛选。

总结:

肿瘤侵袭是一个高度动态且受生物力学因素严格调控的过程。它涉及癌细胞自身力学特性(变形性、粘附性、收缩力)的改变、细胞外基质力学特性(刚度、结构、降解)的重塑、以及微环境中细胞间(癌细胞与CAFs)和物理力(间质液压、剪切力)的复杂相互作用。所有这些生物力学特征通过精密的力学信号转导通路(如整合素-FAK-Src, Rho/ROCK, Hippo/YAP/TAZ)整合,最终驱动癌细胞突破组织屏障,实现侵袭。因此,将生物力学视角纳入肿瘤研究,对于全面理解癌症进展和开发更有效的抗转移策略至关重要。 开启新对话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4184.html

上一篇:书画创作 7 - 18 大暑
下一篇:人工智能可以检测出隐藏的心脏病吗?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3 宁利中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9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