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7月,又是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的忙碌季节,牵动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反对炒作高考状元,反对以高考成绩评价中学,反对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唯分数排名的非理性竞争,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家长、中学、大学等站在不同的视角,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用脚投票,客观上把“高考分数价值最大化”推向极致,而真正需要关注的“人才成长最优化”却鲜有人关心,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首先,从中学生视角来看“高考分数的价值最大化”,体现了学生发展机遇与价值异化的双重困境。高分的确是进入顶尖高校的“硬通货”,直接关联到优质教育资源和未来的校友网络。但是,为“不浪费分数”被迫选择名校、无兴趣的专业,或者片面追求当年热门专业,导致后续学习动力衰减、学习能力不适应,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大学学业,肯定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所在。中学教育中,过度追求应试技巧而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实践能力,与职场、社会的需求脱节,最终产生一批高分低能的人,也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从家长视角分析,则是投资回报与教育焦虑的博弈。一方面是通过高分实现阶层跃升的期待,名校学历仍被视作提升社会竞争力的核心途径,尤其对普通家庭而言,“分数最大化”也被视为降低就业不确定性的策略。但是许多家长的过度干预,把全家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只要考分高,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恰恰可能断送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幸福,事与愿违。
从中学的视角看,升学绩效指标与教育初心存在冲突,但迎合了学校利益和社会上急功近利价值观的诉求。一些著名中学,因为毕业生中清华北大的录取率高,形成各类资源投入的正循环,并吸引到更加优秀的学生,所以这些中学校长甚至比许多985大学的校长都牛气。但弊之所在也很明显,学生培养的单一化目标、同质化现象明显,一切为冲刺高分和名校,课程设置趋于保守,抑制创新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过渡炒作“清北率”、干预学生志愿填报,导致较大程度的心理问题,背离了教书育人的本质。
对大学而言,高分生源争夺如火如荼,给社会造成的感觉是录取分高就是大学办学水平高,某种程度上是背离了教育的初心。从高校角度看,高考录取分数线直接影响高校的社会评价,高分生源可能助推高质量学生及高水平科研产出,于是采取各种提前锁定人才的政策,如承诺“推免直博”、“专业任选”等举措吸引高分考生,由于每一个时期所谓热门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影响到了学校学科专业生态的平衡。有从事高校招生的老师说,在招生宣传现场,看到一名高分考生家长来咨询志愿,而考生就在边上玩着手机,对未来毫无兴趣和期待,任由家长决定;另一名考生虽然考分低了几分,但是自己能主动咨询,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渴望,问了许多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招生人员之间有很好的互动。招生老师非常困惑,按照现行规则,肯定是录取高分考生的,但是从内心判断,应该是低几分的考生更有培养成才的潜能,十分矛盾。
从社会视角看,效率与公平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从选拔效率看,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量化标准,综合来看依然是降低人才筛选成本的最佳方法,也是维系大规模教育公平的底线。高考仍是寒门学子重要上升路径(如国家采取专项录取计划补偿区域差异),但是唯分数录取的政策和社会舆论裹挟又客观上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问题,另一方面,每年社会上的技术类岗位缺口日益扩大,但都想上名校的情结导致技能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要改变这一社会现象,必须要回归教育本心,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从“高考分数价值最大化”到“人才成长最优化”。
“人才成长最优化”关注的核心是学生,“高考分数价值最大化”关注的是各方面自身的利益。要实现从“高考分数价值最大化”到“人才成长最优化”,首先,学生自身需要更多的自信自强自立,坚持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其次,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把立德树人真正作为学校最核心的任务,真正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为目标;同时,社会要更加包容学生的多样性成长,避免错误的舆论引导。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孩子们健康成长,能成为自食其力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高考分数价值最大化”到“人才成长最优化”符合全社会的期望,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各界长期艰巨的共同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