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中讨论并解决“如何获取高质量三维多光谱数据集、如何建立可解释的生态模型、如何快速产出可复现的研究成果”这三大核心问题,以推动无人机生态遥感技术从“能用”走向“好用、敢用、持续用”。以“技术细节透明化、代码脚本可复现、成果模板可移植”为设计主线:系统梳理多光谱传感器波段设置、辐射定标与航线规划准则,结合Metashape SfM全流程演示Tie Points筛选、重投影误差控制及点云空洞修复策略;利用Python开源栈(rasterio、GDAL、geopandas、scikit-image)完成批量投影转换、影像裁剪、掩膜过滤与NDVI、MSAVI、GNDVI等植被指数计算;通过随机森林、XGBoost、SVM三套并行建模管线,对碳储量、下层植被生物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三个真实案例进行交叉验证、网格搜索与超参数优化,并引入SHAP值与偏依赖图提升模型可解释性。
第一章 生态三维建模导论与无人机多光谱基础
1、生态系统结构建模与功能建模的区别
2、无人机多光谱传感器原理与常见波段
3、多光谱遥感与三维建模融合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 三维模型生成与多光谱遥感预处理
1、多光谱遥感数据采集(无人机航拍、地理空间数据云等)
2、Metashape建模流程实操
3、SfM重建原理与稠密点云生成、植被指数计算
4、Python环境配置与常用编辑器
5、遥感与生态建模工具库(rasterio、gdal)简介
6、Python栅格/矢量预处理:投影、裁剪、掩膜、格式转换
第三章 三维数据质量评价与生态建模适配性分析
1、三维建模精度控制:Tie Points、RMSE、重投影误差
2、点云质量指标:点密度、空洞率、结构完整性
3、三维数据对生态建模的适配性分级(生物量vs地表粗糙度等)
4、基于Python的统计分析:点云密度热力图、空洞识别、误差地图
5、不可用区域识别与过滤策略(遮阴/水面/边缘拉伸)
第四章 生态三维与多光谱特征提取
1、地形与结构因子:坡度、坡向、高程、冠层粗糙度
2、植被指数:NDVI、MSAVI、GNDVI等
3、特征变量筛选:相关性分析、PCA降维
4、Python提取工具链:rasterio, geopandas, scikit-image
第五章 Python建模工具链与生态建模流程
1、模型类型:回归 vs 分类、监督 vs 非监督
2、数据预处理:标准化、插值、训练集划分
3、模型构建:随机森林、XGBoost、SVM、线性回归
4、模型调参与评估:交叉验证、网格搜索、超参数优化
5、模型可解释性:SHAP值、重要性分析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
第六章 案例分析 I:碳储空间建模(UAV+点云)
1、目标定义:基于CHM、NDVI、坡度等预测地上碳储量
2、样本构建:样地实测碳储 + UAV影像提取特征
3、模型对比:随机森林 vs XGBoost(RMSE / R²)
4、结果展示:预测图、残差图、SHAP特征重要性
5、Python批处理脚本+模型复现实验
第七章 案例分析II:下层植被生物量估算(低致密环境)
1、目标:利用点云高度/密度特征预测地被生物量
2、点云处理:Metashape→CHM→格网划分
3、特征提取:平均冠层高度、点密度、植被覆盖率
4、建模分析:回归模型/多项式拟合 + 精度评估
5、成果图:生物量热力图、预测 vs 实测残差图LSTM、GRU、Prophet、XGBoost等时序建模
6、Python批处理脚本+模型复现
第八章 案例分析III:多源融合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建模(LULC)
1、数据融合:正射影像 + CHM + NDVI
2、样本标注:人工矢量标签(道路、林地、草地等)
3、多分类建模:SVM vs XGBoost(精度评估)
4、输出成果:LULC地图、混淆矩阵、Kappa系数
5、SHAP特征贡献图:空间特征对分类影响排序
6、Python批处理脚本+模型复现
第九章 总结
1、高水平文章模板构建
2、写作技巧汇总
关 注【科研充电吧】公 众 号,获取海量教程和资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