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决定一个人幸福的,是他骨子里的善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胸怀或格局。这可能是种基于伦理学原则的幸福观,是不是有点盲人摸象?
但我不太喜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尤其是所谓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因为体现在不同的价值观的“自我实现”,往往差异很大,甚至产生“误导”效应。比如说,热衷于“秦皇汉武”价值观的人,可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终极追求,但他们真的幸福吗?他们的那种需求,是一种唯我独尊的“自我实现”,最终会“高处不胜寒”,毁了自己的人生幸福。
从悲观论出发,人生有意义吗?如果论得失,我们奋斗的一切都会失去,甚至连我们的人体到灵魂都将沉入无尽的黑暗,似乎毫无意义。但人生毕竟是走了一段路,也看了一路风景,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而且,人生的路还有上坡路和下坡路,对于我们这些走下坡路的老人来说,又是看的什么风景?
生活里,幸福与追求紧密相连。也许,努力是人终生要做的事情,无论成功与失败;付出是燃烧生命的代价,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而与得到与失去无关,甚至与幸福无关。
也许,幸福与个人、家庭的命运紧密相关,但个人与家庭的小船总是颠沛在时代的潮流中,常常自己无法把握,又常常由自己把握,我们只能此一时彼一时,因事因人而异。在我们老年人的世界,年轻就是幸福,那个时候无论多么艰辛,多么贫困,仍然是美好的,是值得回味的。
正如为立弟所说,幸福的人一定是心中有爱的人。像我们这样有孙子辈的人,爱,这个概念绝不是空泛的。有名、有利、有地位不一定就会幸福,无名无利无地位,哪怕生活过得很糟,他只要心中有爱,他在想到这个爱的那一刻应该是幸福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