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述评》2025年6月刊总览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述评》2025年6月刊上线。本期包含2篇Viewpoint和9篇Account文章。
本期正封面文章来自韩国首尔大学Jwa-Min Nam教授团队,介绍了利用均质等离子体纳米粒子及其组装结构生成均匀、可重现的光子环境的综合策略和见解。文章探究了简单等离子体纳米结构的合成方法(成核控制、生长控制和形状纯化),讨论了进一步的结构改进,展示了这些获得结构均匀性的合成方法可以转化为一致且可重复的光学信号。未来结合机器学习辅助纳米结构设计的最新进展,有望进一步优化结构精度,开发新的合成路线,加速实现实用的等离子体平台。
副封面文章之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吴忠帅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忠涛教授团队深入探讨了团队为实现可持续的电化学储能和催化而在二维材料化学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文章重点介绍了团队开发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二维材料,总结了关键合成策略,概述了二维能源材料的广泛应用,探讨了其面临的关键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副封面文章之二来自安徽大学朱满洲/康熙团队,系统综述了Ag29团簇在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层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基于该团簇模型的分子结构调控、超分子组装及理化性质优化,并探讨了团簇衍生材料在光学、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文小明研究员与贾宝华院士首次提出了一个全新晶格储能库理论,作为对传统半导体理论体系的扩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供对钙钛矿独特的光电性能的物理理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徐梽川教授团队围绕尖晶石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展开讨论,简要分析了影响其多硫化物转化效率的关键参数,包括阳离子配位环境(四面体位与八面体位)、自旋态以及金属-氧(M-O)共价性。
东南大学王金兰教授-周跫桦副教授团队关注过去几年针对机器学习辅助材料发现开发的小数据策略及其应用场景,讨论了主动学习和迁移学习这两种通用策略,材料描述符的构建和降维问题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最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可解释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它们可能成为未来机器学习辅助材料发现的有力工具。
澳门科技大学李良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张从阳教授团队系统阐述了半导体纳米晶化学惰性原子钝化壳层的构建及其纳米晶稳定化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化学惰性原子钝化壳层的设计原则、构建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光电器件应用,并深入分析了当前光电器件应用水平的超稳定半导体纳米晶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英国卡迪夫大学Marc Pera-Titus教授团队系统梳理了气-液-固(G-L-S)微反应器中基于颗粒稳定泡沫的最新研究进展。团队提出:通过表面活性催化颗粒(surface-active catalytic particles)精准构筑微结构G-L-S界面,不仅可突破传质瓶颈,还实现催化剂的高效循环利用。
美国西北大学陈卫教授-James Rondinelli教授团队系统阐述了构建"物理+数据"双引擎驱动的新型材料设计框架的探索实践,以金属-绝缘体相变材料为例展示了该框架的实际应用,并探讨了数据驱动材料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德国乌尔姆大学Birgit Esser教授团队概述了吩噻嗪基聚合物在电池中的特性和应用,文章研究并讨论了结构变化对聚合物中带电物质和中性物质之间形成π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如何抑制它们,并在全电池系统中应用了这些经过微调的聚合物,全有机电池甚至有机光电池的制造成为可能,体现了吩噻嗪在下一代电池电极材料方面的潜力。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智能分子交叉科学研究院李春举教授系统总结了团队近年来在联苯[n]芳烃超分子新体系在材料领域应用的前沿进展,并提出了这类材料仍然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AMR编辑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1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