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玉聪
一、背景与必要性
l 信息孤岛与非结构化数据:当前监区治理中,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不同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数据类型和格式差异较大。大量业务信息以文本、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形式存在,难以形成可计算的结构化数据,严重制约了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能力。
l AI决策不可解释:现有司法AI多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其内部逻辑和推理过程对外不可见。这种“黑箱”特征使得AI建议和判决难以为法官和当事人理解,容易产生偏见。研究指出,与单纯追求算法准确性相比,司法AI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更为重要。
l 风险研判主观性:目前监区对罪犯风险评估过度依赖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和智能工具。这导致同类行为在不同监区可能得到不同判断,无法形成规范化的风险预警体系。
针对上述挑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来提升司法治理的智能化和可信度。语义主权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让AI系统内嵌本国价值观和语义体系”的权利与能力。该理论的技术基石是DIKWP语义模型——在传统DIKW(金字塔)模型顶层增设“目的/意图”层,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的五层认知架构。通过该模型,AI推理过程融入人类价值导向,使每一步推理都可追溯、可解释。引入语义主权能够增强司法AI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使算法决策输出更符合司法价值判断;同时,通过技术手段量化和固定执法意图,可以规范智能化执法过程,提升司法算法的可信度与合宪性。
二、技术体系构建l DIKWP语义模型:DIKWP模型将“目的/意图(Purpose)”作为信息体系的最高层级,在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之上形成五层结构。这种设计使得AI系统不仅处理原始数据和知识,还能引入目标、价值观等语义信息,支持“目标驱动”的推理。在司法场景下,DIKWP模型可以用来对法律条文、案件事实和判决意图进行层级表达,并在各层之间实现语义反馈迭代,确保AI推理贯通法律意图和案件目标。
l DIKWP白盒测评机制:为了消除AI推理过程的不确定性,提出DIKWP白盒测评标准,将大型模型的能力拆分到DIKWP的每一层进行评估。例如,评测模型在感知与信息处理、知识构建与推理、智慧应用与决策、意图识别与调整等多个方面的表现。通过全面剖析模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语义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推理结果的合理性,白盒测评可以揭示模型潜在的偏差与缺陷,为后续模型迭代和优化提供反馈。
l 语义区块链技术:语义区块链是将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与DIKWP语义结构结合,通过在链上记录经语义转换的信息、知识乃至意图,使得司法数据的语义内容能够被可信追踪。例如,每条执法记录除原始证据外,还可存储对应的语义标签和推理依据;一旦上链,这些语义信息就具备防伪溯源能力,为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审计提供技术保障。
l DIKWPaaS语义平台:DIKWPaaS即“语义即服务”平台(Platform as a Semantic Service),将DIKWP模型的五层功能模块化为可复用的云端服务。在司法场景中,该平台可以提供如法律文本语义解析、法律知识推理、案件语义检索、智能建议生成等功能接口,帮助不同部门按需调用。例如,通过DIKWPaaS,地方法院、检察院和监狱等系统可以共享统一的语义分析工具,实现跨部门语义互操作。
l 知识图谱与行为模型:利用DIKWP模型,构建监区和司法领域的多维知识图谱,将案例、罪犯、法官、证据、监管事件等实体及其关系形式化表示。研究表明,以司法案例为基础构建知识图谱可以“描述海量实体及其关系”,对类案推荐和法律检索具有巨大价值。在本试点中,可以建立罪犯行为知识图谱,并通过图数据库和语义推理引擎对在押人员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基于此图谱,系统可自动识别出行为偏离、关联规律或潜在矛盾,为风险语义标注和再犯预测提供高可信支持。
综合来看,上述技术形成一个闭环:DIKWP模型提供语义建模基础,白盒测评保证智能组件可信,语义区块链确保数据语义溯源,DIKWPaaS负责平台化交付,而知识图谱承载具体业务场景的语义推理。这些技术共同适配司法监区场景,可为罪犯行为语义建模、风险语义标签体系和个案多维知识图谱等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三、试点路径建议l 试点中台建设:以海南省美兰监狱为核心,建设“狱务语义治理中台”,实现数据汇聚与业务协同。该中台整合监区执法记录、在押人员档案、教育改造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上述DIKWP体系技术,对案件文书和监区日志进行语义分析、自动分类和知识关联。中台应具备以下功能模块:案件语义分析模块(自动标引案件类型、罪名、量刑因素等)、服刑行为量化评估模块(依据语义模型对劳教表现、违规记录等进行打分评估)、再犯风险预测模块(基于历史数据和行为图谱预测出狱后风险等级)等。所有分析过程力求透明可解释,并通过可视化报表向监狱管理者呈现,以辅助人机协同决策。
l 多方协同推进:联合海南省政法委、司法厅以及海南自贸港数字治理平台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监区“语义数据标准体系”。建议形成覆盖人员属性、案件信息、行为日志等的标准化语义标签库和数据接口规范,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语义互认。可借鉴数字检察的经验,推动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数据互通。例如,由省政法委牵头组织召开技术标准会,明确监区数据采集的格式要求,以及语义标注的统一流程。海南自贸港的数字平台可承担云基础设施支持,形成可推广的监区语义治理试点样板。
四、社会与制度价值l 增强算法可解释性与公平性:刑事司法领域对AI的不信任往往来自算法的不透明和潜在偏见。国家政策也强调要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保证公平无歧视。本方案通过语义主权框架将司法价值与AI决策绑定,可在源头上杜绝“算法黑箱”,促进裁决理由公开解释,从而增强公众对智能执法的信任和程序正义的感知。
l 提升刑罚执行透明度与智能管理水平:引入语义化管理可使监狱执法每个步骤数据化、可追溯,从而促进执行过程公开公平。例如,贵州福泉监狱的智慧改造系统已实现“自动记录、一秒汇总、公开透明、不可篡改”,通过可视化界面公开在押人员劳动改造情况,使量刑依据更透明。本试点中引入的语义监区平台可类似地对罪犯成绩、违规记录等进行全程留痕并可审计,有效提升监狱执法的规范化和司法公信力。
l 契合数字中国政法改革需求:国家正在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本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监区管理。通过建设监狱语义治理体系,符合司法部关于构建智慧监狱管理应用体系的要求,也契合海南自贸港打造国际化、智能化社会治理的新使命。
l 国际辐射与示范效应:海南自贸港在政策和制度上具备更大开放度,可率先形成“语义主权示范区”。试点成果可向东南亚等地区推广,帮助解决发展中国家司法数字化瓶颈,形成“中国智慧监狱”输出模式。这不仅提升我国监狱数字治理的国际话语权,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监狱管理数字化方案。
五、政策建议l 纳入重点工程:建议将本试点列入海南省“人工智能+政法治理”重点工程,通过省、市财力和政策支持,优先保障项目建设资源。可在省级“十四五”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中明确任务,确保试点项目拥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l 设立专项经费:建议省财政设立“监狱语义治理专项经费”,支持DIKWP平台及相关智能系统在司法场景的研发部署。专项经费用于语义数据采集、模型开发、系统运维等环节,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
l 建设协同网络:建议推动公安、法院、检察等系统的语义平台互联互通,形成司法语义主权协同网络。各系统可在DIKWPaaS平台基础上实现跨部门语义服务共享,打通执法司法链条。比如,与已有的政法一体化平台对接,推进同一套语义标签在全链路中的应用。
l 综上所述,本提案从理念到技术均具备创新性和实践可行性,紧扣政法数字化改革思路。在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推进试点建设,将为地方政府和司法行政机关提供先进示范,助力智慧监狱及智慧司法的落地。希望有关部门充分重视并组织实施上述建议,促进监区治理模式革新和司法公信力提升。
参考文献: 方案设计参考了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和国家政策指引等内容,以确保论证严谨、符合监管要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7 2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