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要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是当前中国重要的经济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体现了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中,综合作用于生产劳动过程。其运行机制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从而促进经济常态化增长。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技术促使实体经济升级,包括开发智能农业,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业智能化。另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产业促使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包括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行业创新,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物联网与智能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
人工智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行机制;产业创新
一、引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是21世纪的前沿科技,也是当前和未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中国计算机科学一直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却异军突起,“弯道超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时期,亟需人工智能技术为之助推。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阐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相关问题。
当前热议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即21世纪初计算机与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兴科学技术。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三年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重点与目标。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必将对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工智能体现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古代生产力以手工工具为特征,近代生产力以机械动力工具为特征,现代生产力以自动化控制工具为特征。21世纪初兴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现代生产力的最新体现,代表着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中,综合作用于生产劳动过程。
2.1从生产力主体要素劳动者来看
人工智能的主体是具有人工智能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的智能劳动者(包括科技工作者和操作人员)。现代劳动力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方能胜任智能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岗位技能要求。这种智能型劳动者正是人工智能生产力中最能动的要素。当然,这种智能劳动者也有层次差别,既有从事智能技术发明和设计的科技人员这类高端劳动者;也有从事人工智能设备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专业劳动者;还有人工智能工具操作层面的普通劳动者,但这也比传统生产条件下的普通劳动者的要求更高,其劳动也相对复杂化。从生产力主体要素来看,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相关产业劳动力数量规模下降的同时,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大大提升。
2.2从生产力客体要素劳动工具来看
人工智能的客体是高科技的、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人工智能工具和设备不同于普通生产工具就在于其智能特征,具有机器学习功能,部分代替人脑功能。人类制造出机器人,而机器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可自主决策和调整行为。人工智能所涉及的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等,都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工具或手段,这些智能工具比传统生产工具先进之处在于代替了部分人脑功能,在使用过程中比人力操作更准确和高效,智能工具的应用是对人类体力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设备和手段,比使用普通生产工具、设备和技术手段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从狭义角度看,人工智能也就是生产力要素之一的劳动工具。本质上说,劳动工具是人手的延伸,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工具而不是人力,是为人类所驱使的生产劳动工具,人工智能也是人手的延伸。即使在“无人工厂”“数字车间”,机器人背后还是由人力所控制。
2.3从生产力另一客体要素劳动对象来看
人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新的经济活动领域,扩张了生产劳动对象的范围,创新了生产劳动对象。如信息与数据就成为智能经济领域新的劳动对象,人们对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也是对劳动对象的加工过程。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劳动者在同等劳动时间内控制和使用劳动对象的规模更大了,劳动对象的空间范围也同时扩大。
三、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活动,其运行机制是通过生产力要素的综合作用而实现的。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生产力应用于国民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人工智能具有数据收集和信息处理功能。人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大数据手段,可快速收集和处理市场信息,有利于经济主体科学决策,克服市场固有的盲目性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智能企业可实施定制化生产经营,从而大量节约人力和物质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人工智能具有智能控制和精准管理功能。人工智能运用于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数据处理、方案筛选和自动纠错功能,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有效控制、精细化管理、精准操作,从而减少资源浪费。三是人工智能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可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资源状况和要素价格进行收集、分析和比较,进而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实现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人工智能具有促进技术创新功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的过程。人们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最能动的要素。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生产力,是由具有人工智能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所推动的。这些劳动者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改造和提升,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运行机制可表述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从而促进经济常态化增长。在这一运行机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如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家居产业、智能医疗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人工智能技术促使实体经济升级
4.1开发智能农业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促进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转变。智能农业就是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智能农业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等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精准控制。例如,根据农作物的需水情况,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准灌溉;根据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自动控制植保设备进行精准防治。智能农业还可通过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作业,如无人机播种、无人机施肥、机器人采摘等。智能农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4.2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设备智能化。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使生产设备具有自主感知、自主决策和自主控制功能,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运行。例如,智能机床可根据加工工件的材质、形状和尺寸等信息,自动调整加工参数,实现精准加工;智能机器人可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自主完成物料搬运、加工装配等工作。二是生产过程智能化。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例如,通过建立生产过程模型,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行;通过对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前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三是产品智能化。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使产品具有智能化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智能汽车具有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功能;智能家电具有智能控制、远程监控等功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将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3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
智能产业支撑体系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包括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算法、智能软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以及智能产业标准、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智能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智能化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建设。例如,智能交通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智能能源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4.4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业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将推动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服务业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旅游、智能物流等领域。例如,智能金融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金融风险的智能识别和预警,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智能医疗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医疗影像的智能诊断、疾病的智能预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智能教育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智能分析和个性化学习方案的推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教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将推动文化教育产业智能化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娱乐、智能教育等领域。例如,数字出版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容的智能创作、编辑和分发,提高出版效率和质量;数字影视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影视制作的智能化、特效的智能化和观众需求的智能分析,提高影视创作水平和观众满意度;智能教育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推荐、学习过程的智能评估和个性化学习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五、人工智能产业促使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5.1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行业创新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算法等硬件和软件技术;技术层主要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层主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金融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行业创新,就是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例如,在基础层,通过研发新型传感器、高性能芯片和先进算法,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支撑能力;在技术层,通过对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创新和优化,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性能和应用效果;在应用层,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行业创新,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5.2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的两大主要领域。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可代替人类完成重复性、高强度、高精度的生产作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机器人的智能化、柔性化和协作化发展方面。例如,通过研发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自主适应能力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提高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通过研发可快速切换工作任务和适应不同生产环境的柔性工业机器人,提高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程度;通过研发可与人类协同工作的协作工业机器人,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服务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服务业领域,可代替人类完成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等工作。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机器人的功能多样化、操作便捷化和人机交互友好化方面。例如,通过研发具有多种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如清洁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医疗护理机器人等,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研发操作简单、易于上手的服务机器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研发具有自然语言交互、情感识别等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实现人机之间的友好交互。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将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3物联网与智能商业模式创新
物联网是通过互联网将各种设备、物品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将催生智能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定制。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可实时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智能家居企业可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智能服装企业可根据消费者的身材尺寸和喜好,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服装产品。二是精准营销。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可实时获取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和位置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营销。例如,智能零售企业可根据消费者在店内的行为数据,为消费者推荐个性化的商品和促销活动;智能广告企业可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浏览历史,为消费者投放精准的广告。三是共享经济。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可将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优化,从而实现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例如,共享单车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自行车连接起来,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自行车的投放和使用进行管理,实现了共享单车的共享经济模式;共享办公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办公空间连接起来,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办公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优化,实现了共享办公的经济模式。物联网与智能商业模式创新,将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结语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作为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改造和提升,促进了实体经济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从而促进经济常态化增长。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技术促使实体经济升级,包括开发智能农业,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业智能化;另一方面在于人工智能产业促使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包括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行业创新,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物联网与智能商业模式创新。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投入;企业应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