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的时候,家乡的水稻分为两种——沾(zhan)谷和糯谷,脱壳后分别形成沾米和糯米。所谓糯米,就是黏性很大的一种稻米,煮熟后米粒膨胀系数小,不涨饭,但是很黏;一般用来包粽子、做糍粑、蒸醪糟等特色食品。糯米总体上单产很低,所以种植面积小。农民种糯米多半是为了家里过节办事用,或者在冬天做醪糟用。相对而言,沾米就没有那么大的黏性,口感也不甚好。如果是蒸干饭,水分把握得好,煮熟后米粒颗颗分明。而且一般膨胀系数较大,多少米下锅,煮熟后得到多少米饭,两者之间的体积差异很大。沾米是主要的口粮,所以农户家里的水田,除了劈一小块种糯谷以外,绝大部分都要用来种植沾谷。
糯谷和沾谷是我们老家的俗称,似乎农业上的书面语并没有这种叫法。当然,有的地方也把糯米叫做酒米或者江米,因为糯米常常用来做醪糟。
农业上的书面语中,水稻可以被区分为籼稻和粳稻。查了一下资料,说粳稻耐寒,多种植于中国北方。现在市面上的五常大米、东北大米,大概都是粳稻的产物。粳稻米口感比较好。籼稻则比较早熟,也就是生长周期短,多种植于中国南方。籼稻的大米也就是籼米口感略显粗糙。籼稻与粳稻,在生物学上是水稻的两个不同亚种。
那么,问题来了:籼稻、粳稻、沾谷和糯谷,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有沾谷、沾米这种叫法?一般说的杂交水稻是粳稻还是籼稻?
首先,在四川以及周边省份,我们实际种植的水稻,主要是籼稻,而非粳稻。所以我们老家的所谓“沾谷”实际上是对本地籼稻的一种俗称。
其次,糯谷是常规水稻的一种变异结果。粳稻和籼稻都有糯谷品种。不过,我们南方的糯谷估计主要是籼稻的糯性品种。
第三,杂交水稻到底是粳稻还是籼稻?从生物学原理上看,杂交是一种育种方式,所以在理论上杂交稻既可以是籼稻也可以是粳稻。考虑到袁隆平院士在培育杂交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野稗是在海南等地找到的,南繁基地也在海南,所以估计主要的杂交水稻属于籼稻的范畴。但是在逻辑上可能也有籼稻与粳稻杂交的品种。我们老家的水稻,从我自己记事开始,基本上沾谷都是买的谷种,就是杂交水稻。至于糯谷,则主要是自留种,从生长特性看还是属于籼稻。
第四,为什么叫沾谷(沾米)呢?看到一个说法(https://www.hubei.gov.cn/jmct/jcwh/csfy/202201/t20220124_3977948.shtml),这种称谓可能与宋代的“占城稻”有关。史料记载,在中国北宋时期,位于今天越南中部地区的一个邦国叫“占城”,向宋朝中央政府进贡了他们的稻谷,即“占城稻”。这个品种跟中国内地的稻谷相比,口感更好。于是朝廷开始推广占城稻,这个品种在中国南方也就持续得到大面积种植。于是后来民间就把一般的水稻称作“沾谷”,估计是“占城谷”的俗称。
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呢?已经无法考证。宋朝到现在,已经过了1000年。这些称谓会不会保存下来不好说。但是占城稻进入中中国,并以此改良中国本土的水稻品种,这件事是历史事实。
上面这个网址是湖北省政府官方上发布的一篇文章,作者不详。但是至少说明在湖北,当地百姓也把一般的水稻叫做“沾谷(沾米)”,这个发音与我老家一致。可能这种叫法在川渝鄂地区是普遍现象。
水稻这个物种,原产地在哪里?我并不知道。但是有资料说,在江西万年县,曾经有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12000年前该地种植水稻的遗迹和证据。而形成于7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展示了丰富的稻作农业文化。可见当时种植水稻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1000多年前的占城稻引入,却有效改良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稻谷的口感。这是一件重要的事。这也说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