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科学评价中的一个“顽疾” 精选

已有 4996 次阅读 2025-6-30 07: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评价中的一个“顽疾”

——将科研项目及经费等同于科技成果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最近看到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教授在《求是》杂志(2025年第7期)发表题为“科研院所工作结构不尽合理”文章,文中指出:“科研人员绩效工作与项目经费挂钩过紧,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盲目争取项目,不利于聚焦重大任务潜心攻关。”他的文章让我想起一直纠结的话题:在科学评价中(涉及职称晋升与学术荣誉称号),为什么总有机构和专家将科研项目与经费当成科技成果?我在《也谈科学评价,2012年1月10日科学网》博文中曾经提到教育部发布过的一个部属大学办学绩效排行榜(至今网络上还偶有传播)。这个办学绩效排行榜采用国际通用指标,即投入主要为三类:人才(师资)、经费(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和资产;产出主要为二类:培养学生(本科生与研究生)与科技成果(发表论文、奖励和专利等)。这个排行榜与当下发布的各类大学排行榜结果大相径庭,它的最大特色是将学校的所有资金收入,包括科研经费纳入到投入,在计算时位于“分母”。因此,学校经费收入越多,尤其是学校引以为豪的教授们从各种途径“努力争取”过来的科研项目经费越多,分母越大。培养人才(学生中产生的各种优秀人才),科研成果主要指发表论文,科技奖励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等属于分子。显然,一个大学要想在这个绩效排行榜上获得好的位置就只有将分子做大。同时,这个绩效办学排行榜的重要意义在于:你虽然可以拿到大量科研项目和经费,然而,如果你的产出成果平平,社会公众自然可以质疑你是如何频频拿到这些科研项目的?是否像我们社会大众常常质疑的酒桌上拿到的项目。显然,这个大学办学绩效排行榜弘扬那些花钱少多办事,成果丰硕的大学,让我们的科研项目及经费发挥它本该有的“金钱转换成知识及技术”的功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术机构,尤其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置定教师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指标时常常将科研项目及经费给予超高的权重。在他们的管理理念里,能拿到科研项目尤其是某些重量级项目的人,一定属于学术“达人”,其实,两者之间未必总相关。在评审人才项目时,也有专家看重申请人是否主持过重大科技项目。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毕竟获得各种科研项目也需要付出艰苦劳动。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也确实属于名副其实,是基于他们雄厚的科技成果积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拿到。因此,在年终的绩效分配中给予适当体现无可厚非,合情合理。然而,正如中国科学院侯建国院长文章所说,“不能将绩效与科研经费挂钩过紧。”况且,我们一些科研项目缺乏科技含金量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类项目主要属于重复性生产性质。这在很多年前有的大学就发生过类似情况,例如设置一些匪夷所思的产业教授,其实就是拿钱买职称。由于学校从科研项目经费中抽取的“管理费”非常有限,科研项目经费对于大学主要起到财政资金周转作用,如果这类科研项目没有产生好的成果,它对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与地位并没有太大实质性作用。

科研项目意义本身清晰明了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从科学理念上,科研项目属于“金钱转换成知识及技术”的过程,只有当科研项目及经费通过项目团队成员的努力取得了好的科技成果,这样的科研项目才有意义。当然,我们一些项目,例如,那些探索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最后尽管打了水漂,然而,从知识产生过程看不能说没有任何意义,吃一堑长一智,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还可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申请书中内容设计可以清晰看到,科技成果不应包含主持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情况,这部分内容属于申请者简历部分。申请书中要求列出的成果主要属于两类:一类为发表论文记录,尤其注重近五年的代表性论著,并要求列出作者的具体贡献,主要体现在是否一作与通信作者;另一类就是学术奖励情况。面对当下学术界琳琅满目的奖励项目,无疑省部级以上的政府科技奖励项目属于最有含金量的科技成果。在学术论文成果中要求列出近五年的代表作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视一个青年学者必须站在学术一线,并具有可持续科学研究的理念、精神与能力,那种多年前依靠“一篇论文打天下”此后坐享其成的学者显然不受欢迎。

总之,我们应当规范科技成果在学者职称晋升及荣誉称号评审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评价一位学者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只能通过他的科技成果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而不是他曾经主持过多少科研项目与经费。正如我常引用的斯坦福大学前化学系主任在谈到“终身教授”评价时说的话:“我们评价一个终身教授的基本标准不是看他为系里拿了多少项目和经费,而是看他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

2025年6月16日策划,2025年6月30日提交科学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91722.html

上一篇:聊聊“知识与金钱”话题
收藏 IP: 59.173.134.*| 热度|

26 王涛 许培扬 刘进平 李志林 李文靖 曾杰 史晓雷 孙颉 杨学祥 李斐 杨正瓴 夏向阳 崔锦华 曾跃勤 周忠浩 冯兆东 晏成和 钟定胜 郑永军 池德龙 逄焕东 朱林 简小庆 褚海亮 高友鹤 乔中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