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话说高校招生的内卷式竞争

已有 546 次阅读 2025-6-17 12:3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话说高校招生的内卷式竞争

Dp

近年来,高校间的生源争夺确实愈演愈烈,一些做法确实偏离了教育本质,利用信息差进行过度包装和承诺,陷入了急功近利的“内卷”式竞争。这种现象不仅让考生和家长感到困惑,也可能损害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观察到的、带有上述特征的招生招数”“招生噱头”

  1. 专业名称的“华丽包装”与“模糊不清”

    • 现象: 将传统专业或冷门专业包装上时髦、前沿的名称(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XX”、“XX管理”),但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养方向并未发生实质改变。或者使用非常宽泛、模糊的名称,让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未来学什么、做什么。

    • 问题: 利用考生和家长对新兴领域的向往和对专业内涵的不了解,吸引报考,实则新瓶装旧酒”。学生入学后可能发现与预期落差巨大。

  2. 实验班”、“精英班”、“XX学院”的泛滥

    • 现象: 大量开设名目繁多的“XX实验班”、“XX英才班”、“XX书院”。这些班级往往承诺“小班教学”、“优质资源”、“导师制”、“保研优势”等。

    • 问题: 部分项目确实投入了资源,但很多只是“挂牌”性质,实际享有的资源与普通班差别不大,或者只是将原本就有的资源集中宣传。承诺的“保研率”有时也充满不确定性或附带苛刻条件。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在招生分数线上“掐尖”或制造“高端”形象吸引考生

  3. 过度宣传和模糊化,想尽招数用全校或优势专业数据代表全校水平

    • 现象: 在招生宣传中突出展示“高质量生源”、“高就业率”、“高薪就业”、“高升学率”,但往往:

      • 不明确说明统计口径(如是否包含灵活就业、考研“二战”学生)。

      • 不区分专业(用全校或优势专业数据代表所有专业)。

      • 不提供就业质量的具体细节(岗位、薪资水平、专业相关度)。

      • 升学率可能包含大量本校或普通院校研究生,而非宣传中暗示的顶尖名校。

    • 问题: 制造虚假繁荣景象,利用信息不对称让考生和家长对未来的就业/升学前景产生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

  4. 转专业零门槛”或“大类招生,自由分流”的过度承诺

    • 现象: 宣传“转专业无限制”、“100%满足学生专业意愿”或大类招生后“完全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 问题: 实际操作中往往有严格的成绩排名限制(通常是前10%-20%)、名额限制、时间窗口限制,或者热门专业竞争异常激烈,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实现自由转换。宣传的“自由”与现实操作存在巨大差距。

这些“招数”的共同特征和后果:

  • 信息不对称 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培养过程、就业前景等信息的缺乏,进行选择性展示、模糊化处理甚至误导性宣传

  • 急功近利 目标是短期内提高录取分数线、排名等招生指标,而非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培养质量。

  • 形式大于内容 很多承诺和包装缺乏实质性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培养方案改革作为支撑。

  • 加剧“内卷” 高校陷入恶性竞争循环,一家用“新招”,别家被迫跟进,导致招生成本(宣传、奖学金)飙升,精力分散,而真正的教育质量提升被忽视。

  • 损害信任 当学生入学后发现现实与宣传不符时,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感和被欺骗感,损害高校声誉和教育公信力。

  • 误导选择 考生可能基于不完整或夸大的信息做出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选择,影响个人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490131.html

上一篇:读史诗作选(2):战国吟
下一篇:读史诗作选(3):秦汉吟
收藏 IP: 125.36.119.*| 热度|

2 宁利中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