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den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rdengy

博文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李斯特菌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已有 538 次阅读 2025-5-27 18:42 |个人分类:sepsis|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李斯特菌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Listeriosis: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Practice

 

一、细菌特性与基因组特征

1.分类与致病性

(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兼性胞内菌,唯一主要人类致病菌,属于李斯特菌属(Listeria)中的“sensu strictu”分支。  

(2)非致病种包括无害李斯特菌(L. innocua)等,致病种与非致病种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携带毒力岛LIPI-1(含PrfA调控的毒力基因簇)。  

(3)另一致病种为伊氏李斯特菌(L. ivanovii),主要感染反刍动物,人类感染罕见。

2.基因组与多样性

(1)基因组大小2.8–3.2 Mb,核心基因约2000个,辅助基因赋予环境适应和毒力差异

(2)分为4个谱系(Lineage I-IV),其中Lineage I(血清型4b1/2b)与侵袭性感染(如脑膜炎、胎盘感染)密切相关,Lineage II(血清型1/2a1/2c)更多见于食品和环境中

(3)毒力调控依赖PrfA蛋白:通过感知宿主胞内环境(如谷胱甘肽、肽类信号)激活毒力基因(如hlyinlAactA),调控侵袭、逃避免疫及细胞间传播。

二、流行病学特征

1.感染途径与宿主

(1)食源性感染:主要通过摄入污染食品(如即食肉类、乳制品、冷熏鱼、蔬菜沙拉),可在冷藏条件下存活繁殖

(2)高危人群:免疫缺陷者(如癌症、糖尿病、器官移植者)、孕妇、老年人、新生儿,健康人可表现为轻微胃肠炎

2.全球分布与暴发  

(1)散发与暴发:发达国家年发病率0.1–11.3/百万人,欧洲近年病例呈上升趋势,与即食食品消费增加相关。  

(2)重大暴发案例:  

南非(2017–2018):加工肉类(Polony)引发1024例感染,400例新生儿感染,死亡率27%。  

意大利(1997):玉米金枪鱼沙拉导致1566例感染,主要为健康儿童,无死亡。  

(3)分子溯源:全基因组测序(WGS)显著提升暴发追踪能力,如美国PulseNet通过WGS识别跨州感染集群。

3.宿主免疫与风险因素  

(1)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如HIV、糖皮质激素使用)增加播散性感染风险。  

(2)妊娠与新生儿:孕妇感染风险比非孕妇高10–18倍,可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早发型(出生48小时内)病情凶险。  

(3)年龄与基础疾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4.4倍,酗酒、肝硬化患者易患脑膜脑炎。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1.感染周期与关键毒力因子  

(1)宿主细胞入侵:  

InlA:结合肠上皮细胞E-钙粘蛋白,介导肠道入侵。  

InlB:结合Met受体(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促进肝细胞、内皮细胞内化。  

(2)胞内生存与扩散:  

LLO(李斯特菌溶素O):破坏吞噬体膜,释放细菌至胞质;诱导组蛋白去磷酸化和SUMO化修饰,抑制宿主免疫。  

ActA:模拟宿主WASP蛋白,驱动肌动蛋白聚合,介导细胞间直接扩散,逃避抗体和补体。  

(3)免疫逃逸:抑制自噬(如PlcAActA)、干扰NF-κB信号(InlC)、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2.组织嗜性与病理过程  

(1)肠道定植:通过M细胞或杯状细胞穿越肠屏障,SigB因子调控酸和胆盐耐受。  

(2)肝脏与脾脏:作为主要靶器官,细菌通过血流被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摄取,但肝细胞是主要繁殖场所。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早期清除,若免疫功能低下,可形成肉芽肿,导致持续性感染。

(3)中枢神经系统(CNS):

入侵途径:血源性播散(通过脉络丛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或神经途径(如三叉神经)。

关键机制:InlA/B 介导内皮细胞入侵,LLO 破坏血脑屏障,细胞间传播(ActA 依赖)避免抗体清除。

病理特征:脑膜炎、脑脓肿,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可伴出血和血管炎。

(4)胎盘与胎儿:

孕妇免疫耐受环境促进细菌繁殖,通过 InlA/E - 钙粘蛋白相互作用感染滋养层细胞,导致胎盘炎、流产或新生儿感染。

胎儿感染可表现为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早发型感染(出生 72 小时内)死亡率高。

3.免疫反应

(1)先天免疫: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 IL-12TNF-α,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 Th1 细胞。

(2)适应性免疫:CD4⁺CD8⁺ T 细胞介导特异性免疫,清除胞内细菌,但孕妇 Th2 型免疫偏移可能削弱防御。

(3)免疫逃避:细菌通过抑制宿主吞噬体成熟、干扰抗原呈递逃避免疫攻击

四、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形式

1.神经型李斯特菌病(Neurolisteriosis

(1)占比:约 31% 的侵袭性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

(2)症状: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可进展为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如菱形脑炎),伴颅神经异常和共济失调。

(3)影像学:MRI 可见脑干或脑室周围异常信号,脑积水常见。

(4)死亡率:13%–36%,存活者可能遗留神经后遗症(如认知障碍、癫痫)

2.血流感染(Bacteremia

(1)占比:52% 的侵袭性病例,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或癌症患者。

(2)症状:发热、寒战,可伴感染性休克,血培养阳性率高。

(3)迁徙性感染:可播散至肝、脾、心内膜等,形成脓肿。

3.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

(1)风险:孕妇感染后,20%–30% 可导致流产、死胎或早产,新生儿感染死亡率高达 50%

(2)症状:孕妇常仅有轻微流感样症状,但垂直传播风险高,新生儿表现为早发型败血症(出生≤72 小时)或晚发型脑膜炎(出生 > 72 小时)。

(3)非侵袭性感染:健康人可能出现自限性胃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但罕见。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测:

血培养:确诊血流感染的金标准,需多次采样(细菌可能间歇性入血)。

脑脊液(CSF)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计数(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降低;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阳性短杆菌。

胎盘 / 羊水培养:妊娠感染时可取标本培养。

(2)分子生物学:PCR 检测血液、CSF 或组织中的细菌 DNA,适用于快速诊断。

(3)血清学:抗体检测意义有限,因感染后抗体反应较弱。

(4)鉴别诊断

神经型:需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病毒性脑炎、真菌性脑膜炎鉴别。

妊娠相关:需排除其他围产期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

血流感染:需与伤寒、布氏杆菌病

2.快速检测技术

(1)全基因组测序(WGS):用于暴发疫情时菌株分型和溯源,如欧洲通过WGS识别ST6克隆的跨国传播。  

(2)抗原检测: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敏感性低,临床应用有限。  

3.鉴别要点  

(1)免疫状态评估:询问HIV、肿瘤、免疫抑制剂使用史,孕妇需关注妊娠周数及胎儿状况。  

(2)影像学特征:神经型李斯特菌病需与血管性卒中、自身免疫性脑炎鉴别,脑干受累常见于李斯特菌感染。  

六、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1)首选方案: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为一线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杀菌,需高剂量(成人每日12–18 g,分6次静脉滴注)以穿透血脑屏障。  

联合庆大霉素:用于重症或免疫缺陷患者(如脑膜炎),协同杀菌,但肾毒性需监测。  

(2)替代方案: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用于青霉素过敏者,穿透细胞内能力强,但需注意血液系统副作用。  

磷霉素:虽体外耐药,但体内可通过Hpt转运蛋白发挥杀菌作用,用于复杂感染或联合治疗。  

(3)疗程:  

脑膜炎:至少21天,严重病例延长至6周(如脑脓肿)。  

妊娠感染:需覆盖整个孕周直至分娩,产后继续治疗10–14天。  

2.特殊人群治疗

(1)孕妇:避免使用四环素、喹诺酮类,优先选择氨苄西林,必要时加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需监测胎儿状态。  

(2)新生儿: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剂量根据体重调整(氨苄西林 100–300 mg/kg/day,分4–6次)。  

(3)免疫缺陷患者:延长疗程至4–6周,可考虑加用利福平增强细胞内杀菌

3.治疗挑战与耐药性  

(1)耐药性:天然耐药于头孢菌素,对青霉素类耐药罕见,但需警惕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如emrEbcrABC)。  

(2)疗效监测:治疗期间需重复血培养和脑脊液检查,直至病原体清除。  

七、预防  

1.食品安全与卫生  

(1)高危食品控制: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如冷熏肉类、软奶酪、未清洗蔬菜),孕妇应加热即食食品至70℃以上。  

食品加工需严格执行巴氏杀菌,定期清洁冷藏设备(如冰箱温度维持≤4℃)。

(2)环境监测:食品加工厂需定期检测李斯特菌,重点监控潮湿区域(如排水沟、切片机)。  

2.高危人群教育  

(1)孕妇与老年人:宣传避免高风险食品,如熟食肉类、未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2)医疗机构:免疫缺陷患者住院时避免食用生食,医院食堂需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  

3.公共卫生措施  

(1)暴发应对:通过WGS和流行病学调查快速识别污染源,如美国CDCPulseNet系统。  

(2)法规标准:欧盟规定即食食品中李斯特菌限量为<100 CFU/g,美国实行零容忍政策。  

八、预后与长期管理  

1.死亡率:整体死亡率约20%–30%,神经型和妊娠相关感染死亡率更高(可达40%–70%)。  

2.后遗症:存活者可能遗留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或癫痫,新生儿感染可能导致脑瘫

3.影响预后的因素:  

(1)宿主状态:免疫缺陷、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癌症)者预后差。  

(2)诊断延迟:神经型李斯特菌病若延误治疗(>48小时),死亡率显著升高。  

(3)感染类型:脑膜脑炎患者后遗症发生率高于单纯菌血症(约16%–44% vs. <5%)。  

4.长期随访:  

(1)神经系统后遗症患者需神经内科及康复科联合管理,监测认知、运动功能恢复。  

(2)新生儿感染存活者需定期评估神经发育,警惕远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积水、智力低下)。  

九、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1.发病机制与宿主互作  

(1)神经趋向性机制:需进一步阐明InlF/vimentin互作及三叉神经传播路径的分子基础。  

(2)胎盘感染免疫:探索蜕膜NK细胞传递颗粒溶素清除胞内细菌的机制,及Th1/Th2免疫平衡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诊断与治疗创新

(1)快速诊断工具:开发基于CRISPR的即时检测(POCT)技术,缩短从样本到报告时间至<1小时。  

(2)新型抗菌药物:靶向PrfA调控通路或细菌代谢(如Hpt转运蛋白抑制剂),克服胞内感染耐药问题。

(3)免疫治疗:利用Listeria菌体成分开发癌症疫苗,激活CD8⁺ T细胞。  

3.防控策略优化  

(1)基因组监测网络:扩大WGS在全球的应用,建立实时跨国菌株数据库,预测高毒力克隆(如CC1CC6)的传播。  

(2)食品加工干预:研究天然防腐剂(如乳酸链球菌素)对李斯特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减少加工环节污染。  

十、总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感染可导致严重侵袭性疾病,尤其威胁免疫缺陷人群、孕妇及新生儿。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国际监测网络,流行病学追踪能力显著提升,但诊断延迟和抗菌药物耐药仍是治疗挑战。未来需结合分子机制研究与创新技术,优化防控策略,降低全球李斯特菌病负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0044-1487440.html

上一篇: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靶向高平均动脉压的疗效(OPTPRESS):一项多中心、实用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收藏 IP: 183.22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9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