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团队赋能与自我成长下的破茧之路-2023级硕士王瑞华 精选

已有 764 次阅读 2025-5-19 21:40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团队赋能与自我成长下的破茧之路

王瑞华

2023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生

毕业十年后带着两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到天津,重新迈入校园,对我来说,除了对读研生活的期盼,更多的是对未知的不安和惶恐。但非常幸运的是,我加入了一个充满能量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我的不安和惶恐被一点点抚平,自我能量得以疯狂生长。如今,在团队赋能与自我努力下,我收获了第一篇CSSCI期刊文章,这不仅照亮了我学术探索的前行道路,也为我带来了诸多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一、团队陪伴赋能个人成长

团队的支撑是我能够不断成长的重要保障。首先,导师支持是我个人成长的核心动力。论文选题初期需要大量阅读文献,这个过程对于初入研究生大门的我来说,充满了困惑和挑战。此时导师和副导师在文献搜索、阅读、工具利用等方面给予了我非常及时且正确的引导,让我迅速适应大量阅读高质量文献的节奏。同时,导师在论文选题上给予了我充分的自主性和包容性,让我可以从自身视角出发研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个人兴趣点与团队研究主题的高质量融合是我进行持续性研究的动力。其次,团队制度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尺。团队的每周例会制度督促我养成把论文写作目标按周步步拆解的习惯。不论多忙,我都会坚持在每周例会前完成当周目标,并将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在例会上与导师及团队成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保证了我的论文能够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最后,开放的团队文化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营养。姚老师不断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和交流,汲取多元的外部能量,极大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使我能够以更全面更有高度的思维审视自己的论文思想。

二、不断打磨提升论文质量

我坚信“论文是改出来的”,这篇论文从初稿形成到收到录用通知,历时近一年半,打磨了50多个版本。前期屡屡投稿失败严重挫败了我的信心,导师与团队的不断鼓励给予了我越挫越勇的勇气,激励我静下心对论文进行不断地打磨与修改。多次投稿失败后我决定不再盲目投稿,而是重新审视论文的深层思想,专注论文自身质量提升。在无数次与导师和副导师讨论、一点一点捋结构和逻辑之后,我的文章在结构、逻辑、内容、语言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进步,终于在漫长的投稿等待中收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录用通知。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论文的学术性、逻辑性与创新性,更提升了我的学术思维,让我坚信论文选题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时,看似不起眼的初稿在经历细心且耐心的打磨之后,也会发出属于它的光芒。

三、深入思考提升理论思维

此次发表文章的经历,让我对理论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论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它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提供框架与思路。在撰写文章过程中,我试图将理论创新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力求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与完善。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找出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缺口后,我通过历史经验分析、与周围人对话、结合具体案例观察等方式,对现实的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挖掘其中的内在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阐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过程,让我更加明确理论研究并非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是要紧密贴合现实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同时,也让我认识到理论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和社会需求。

四、持续反思提升学术素养

通过大量文献研读和论文打磨实践,我的学术素养实现了系统性跃升。在持续写作训练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学术语言进行严谨、准确的表达,如何构建清晰的文章结构和论证逻辑,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与导师、团队成员及期刊审稿专家的深度互动中,我汲取到了非常多高质量的学术营养。他们的学术洞见犹如明灯,既照亮了我的认知盲区,又为我注入了新的学术营养。这些交流中获得的学术滋养成为我前行的动力,而暴露的短板则转化为我成长的方向,促使我持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能力投入到后续的学术研究中。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姚伟老师、李杨老师、及团队所有成员给予我兼顾读研与生活的力量。导师们的关心赋予我踏破困难勇敢前进的能量,团队成员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的宽容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了读研时光的温暖与美好。种种能量汇集在一起,让我在完成“带两娃读研”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时,充满希望和勇气。这段经历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不负期望,带着这份财富继续勇敢前行。

微信图片_2025051514592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1012-1486363.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从天龙八部到学术探索的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收藏 IP: 218.68.62.*|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