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liuhu1950 为中医学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

博文

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与 现代医学的“物质架构”

已有 98 次阅读 2025-5-18 17:56 |个人分类:基础理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与

       现代医学的“物质架构”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医临床的“望、闻、问、切”。

我国的历代中医学,其基础理论的临床思维与调节理念的认知角度,都是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念”来考虑的。这是整个医学界都公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其(眼)、(鼻)、(口)、(手)的临床诊病方法,现在看来,仅用这种触摸粗略的手法,来评估“判断”整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整体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状态),认知还是比较肤浅的。因为它的认知角度大部是粗浅的表像认知,再加上自己主观思维的语言描述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理念。因此,中医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既出现了各种不同历史、不同地域的临床流派。

按现代自然科学系统来分类:这仅属于对生命活动最初级、最直接的“感性认知”。因此,“取象比类”等一系列粗陋的认知与含糊不清的语言描述,都是很难避免的。这是“历史条件所限”

但祖国医学最珍贵的“整体观念”,都是从“阴阳动态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属性)——机体各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能量(动能、位能、势能)关系来分析和认知的。何为“整体”?既生命个体各局部物质与功能,全部相互作用”在一起并功能链接成一个系统,即为“有生命的整体”。

难道现代医学忽略(是不计)了:各零部件”在整体相对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了吗?!没有这些局部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何为一个整体?如果丢失了这些“相互作用”,那就是丢失了整体生命活动”真正“活”的动力与“灵魂”

这个“整体观念”的认知,现代医学在物质架构方面已经十分清晰而超前了。如果中医的“整体观念”再想从“物质架构”上有所突破,现在已经是不太容易了(气血、经络现在重新物质架构认知是个“死胡同”。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这些“气血通道”,同时在“中医认知”里又去了哪里?)。中医的认知重点是:局部的功能状态与整体“生命活动”相互作用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是中医有生命的“整体观念”的实质认知。中医现在如何现代化发展,在物质架构方面,也不会超越已经融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现代医学。这应该是肯定的。

因此,中医的“整体观念”只能是:从整体生命活动各局部物质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能量”(动能、位能、势能)关系来分析和认知。因为,也只有整体(位能)各局部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差”——新陈代谢,才会产生有生命的“生命活动”。这些是“整体生命活动”不容忽视的客观动力。也只有这些整体间“相互作用”的“奥秘”,还未被我们彻底揭示。这正是中医“宏观整体认知”——古代东方哲学的伟大内涵。

世间万物,只要有相对位置的相互作用”,就有“相对势能差”动态趋向新的平衡的因素。 这正是现代自然科学关于能量(概念)转化的普遍定义。何况人体在形成有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各局部之间,是那样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才产生的整体活的生命活动”。

现在对“古老的整体观念”的认知,亟需与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知识,相互交叉认知。如果有些老朽,继续陷入“古代八股”、“不求进取”、“墨守旧规”。那么,这门古老的优秀学科,非常可惜的会逐渐被历史所淘汰!

其次,我们再来唠唠“现代医学的物质架构”。其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各种手段,并从“微观、微观、再微观”的认知方向,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物质架构”——各系统、各器官、细胞、DNA等有机分子,层层揭秘。但却丢失(忽略)了他们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丢失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丢失了整体生命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能量关系因此,仅有物质架构,就极易误入“机械论”的认知范畴。

近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主张建立一种机体动态”的正确模式来取代“机械论”的错误模式。这个任务他未完成)。

如果整体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命活动”,何谈“生理”??何谈“病理”??何谈“医学”??何谈“生命科学”???

所以,现代医学,从生理与病理的角度,最缺乏的是整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亟需在继续探明“生命活动”物质架构的基础上,回过头来看看“整体”,看看“整体生命活动”,看看整体生命活动之间,生、长、壮、老、亡全过程的整体能量(动能、位能、势能)关系,是如何调节、控制生命整体“堆积效应”这个不可逆过程———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的“奥秘”(待证)

这是中、西医各自对人体(架构)生命(活动)认知的“优、缺”点,更恰恰是中西医的“结合点”。整体的“物质架构”与“整体观念”的能量相互作用的结合,才是真正中西医完整的结合。只有这样的交叉认知,中西医从根本的基础理论上,才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建立统一的新医学!

关于“中医现代生理学”求证;关于“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关于中医临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调节、养生方案;关于现代医学临床病灶“损伤与抵抗”的对抗治疗方案,对于健康与疾病的思维方式,敬请参阅以下的初步认知: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以前界定不清)

在生命整体“堆积效应”的这个不可逆过程中(全部的生长过程中),整体各部功能(包括与外界),在相互作用适应的生理域界”内,协调一致——相对的动态平衡的状态,即为健康

这个正常“域界”,有“先天性”的(遗传基因DNA因素控制,也有“后天性”的(习惯、环境)因素控制阴阳五行的属性控制)总之,每个不同个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域界”——整体性位能,都略有不同。但同类基因组合、同类生命活动的大体数据,都是动态的在变化中,基本相同的。如: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正常血压或各局部功能,都有一个正常的“域界”。这应是中医临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整体辨证的实质内涵。

所有正常生物动、植物都一样生命活动整体(与外界)的能量关系,其堆积效应的不可逆过程中(生长过程),都有一个自身协调一致、系统控制、动态平衡的“生理域界”。这是认知“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的“整体观念”。有时,整体功能暂不协调时——(临界病态)“自愈”的过程,也应该是此因素的促进作用吧!这应是自然科学、医学(生物)界,对于临床“机体动态”——自然状态的正确认知,而非“损伤与抵抗”的“机械论”观点。

如果某局部功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超过了整体机能的生理域界”,并不能持续的趋向新的动态平衡。(如西医血循系统参考值 :心率、血压、输出量等等)。各系统各自对整体动态的功能数据,或过剩、或过低,皆为“病态”! 这就逐步的形成了整体的疾病!这应是中医整体临床辨证(虚实寒热)的实质依据吧!这都应该从“整体观念”去认知。去调节,去治疗。

中医临床的:针、灸、推拿、养生、内外药物等,都是针对整体调节“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则热之;热则凉之,这是中医临床诊、调的唯一宗旨,而且临床诊疗还是十分有效的。它的治疗原则是整体的功能调节。如果能与现代医学的各种自然科学的检测手段相结合,那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的新医学”。

西医的临床诊疗:它的医学基础是现代解剖等生化分析,其治疗方针是:病灶局部对抗治疗,头病医头、腿痛治腿、腰病治腰,或局部手术、理疗、化疗、或输液(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三素一葡萄)降温。十分缺乏整体观念”的“扶正”。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各种现代自然科学的检测手段。如果这个“优势”能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相结合,那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的新医学”。

中医的“气血调节”;西医的“对抗治疗”,都是把这些在生命活动中,不能够持续维持整体相对的动态平衡的病态,通过“调节”和“治疗”,使整体各部功能重新协调一致。相对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能量状态,达到“协调一致”的趋向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生命活动的“正常生理域界”。这应是统一的新医学”所唯一的“康复”目标。

 

 

 

谨供参考

20255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6219-1486201.html


收藏 IP: 118.81.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