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人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会开了快两年了,在北师大的雪地里,召集我们这群中青年学者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最近在脑子里发酵了,要记下来。
在会议上,认识了诸位老师,意外发现大家竟然大多都有文科和理科的双重学科背景。不禁想到,能做数字人文的学者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产物。但是我们在交流中也发现,要培养数字人文的本科生不容易,搞不好就会导致文科也没学好,理科也没学好。
轮到我发言时,就说了“骡子”的比喻。我们自己往往是先学了文科,然后又去学了计算机或图情,或者反之。我们往往是对文科中的一些问题感兴趣,然后再去掌握工具,最后做出一些交叉研究。但是这样的学习成本非常高,往往都需要读完博士甚至博士后才行。我们自己的成长很艰辛,如何能在短短四年之中培养出高质量的交叉学科本科生呢?
骡子继承了马和驴的优点,但是没有后代!
数字人文会不会也是这样?文理科都学得比较明白了,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培养直系后代却很难。数字人文新骡子的产生,是否必须依靠文科的马和理科的驴的结合,而不能直接由骡子繁育?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因为我们深切感受到,许多的交叉学科,似乎都可以独立发展,比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和心理学的交叉)、教育技术(教学和技术结合)、计算数学(计算机和数学结合)、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等等。
数字人文好像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因为许多交叉学科的距离比较近,而且本身就是理科+工科,或理科+理科的形态。而数字人文,是人文+理科。文理交叉人才稀缺,交叉难度大。
然而转念一想,其实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在人文领域的运用。现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说法很火,可以+到任何的学科上。人工智能+生物学,+材料,+财经等等,都产生了许多好的成果!但是,需要注意到,这些学科交叉可以不用单独成立“交叉学科”,而是两方面的专家结合起来联合攻关,就可以产生很多成果。
数字人文的特点正在这里,它不是一个马和驴子简单合作就可以产生成果的,比如文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直接合作难度较大。而是需要通过“骡子”才能做出好的成果,即学会编程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所以,数字人文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不断增强和学习途经越来越多,更多的年轻人的数理能力也很强,他们中会有不少喜欢文科的才俊。希望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作为前面的骡子,好好去探路,多去探索,让后面的新一代骡子有更多更宽广的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6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