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中的山坳里藏着个巴掌大的村子,青瓦白墙的老屋前,总有个瘦弱的身影在忙活。那是我的母亲,一个在黄土地里刨食的农村妇女,用她的一生教会我:与人共事,宁可自己吃点亏。如今,母亲已离开二十五年,村里的老槐树下新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头建起了电商服务站,可她的言传身教,依然如村口那棵老槐树,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
母亲的手,是村里最巧的手,也是最 “笨” 的手。生产队分粮食时,她总让别人先挑,轮到自家,剩下的瘪谷掺着碎米,她也只是默默装进麻袋。邻居张婶过意不去,要分些好粮给我们,母亲却笑着推回去:“够吃就行,瘪谷熬粥香着呢!” 后来家里盖新房,和隔壁李叔家共用一堵墙。砌墙时,父亲想让墙往李家那边挪半尺,母亲却执意按老规矩来:“乡里乡亲的,占人便宜的事咱不干。” 墙砌好那天,李叔红着眼眶送来一筐新摘的柿子,两家的情谊,比那砖墙还坚实。如今李叔家的孙子在电商平台卖起了柿子,包装上印着两家人共用的老墙照片,这份情谊也借着互联网,传递到了天南海北。
母亲的 “傻气”,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农忙时节,谁家缺人手,她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自家的活计却总落在后头。记得那年秋收,王大爷家儿子外出打工,老两口望着金灿灿的稻子直抹泪。母亲放下自家地里的活儿,带着我去帮收稻子。整整三天,顶着日头弯腰割稻、打谷,累得直不起腰。王大爷要给工钱,母亲摆摆手:“都是一个村的,帮把手的事儿!” 可回到家,我们家的稻子被一场暴雨淋了个透,母亲蹲在泥泞的田里,把发霉的稻谷一把一把捡出来,却没说过一句后悔的话。现在村里用上了联合收割机,农忙不再像过去那般辛苦,但母亲帮人干活的那份热心,成了村里 “互助群” 的精神底色。谁家有困难在群里说一声,立刻就有十几双手伸出来。
母亲不识字,却懂得最珍贵的道理。我上学时,家里穷得连本作业本都买不起。有次同桌送我半块橡皮,母亲知道后,硬是把攒了好久的鸡蛋拿去集市上卖,换了一块新橡皮让我还给人家。她说:“拿了别人的东西,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只有还回去,才能睡得踏实。” 后来我考上大学,村里凑钱帮我交学费。毕业后,我想把钱一一还上,母亲却拦住我:“乡亲们的情分,哪是用钱能还清的?等你有出息了,多帮衬帮衬村里人。” 如今我在高校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哺育全国的孩子,我觉得母亲的教诲正以新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
母亲走的那天,全村人都来了。送葬的队伍从村口排到山坡上,大家抹着眼泪说:“这么好的人,咋就走得这么早!” 如今,我手机里存着一张老照片:七岁的我站在老槐树下,母亲穿着蓝布衫,身后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每当在工作中遇到抉择,我就会翻开这张照片,耳边仿佛又响起母亲的话:宁可自己吃点亏,也要让心亮堂堂的。这些年,村里的老屋翻新成了民宿,土路修成了柏油路,母亲用过的木犁成了村史馆的展品,但她用一生诠释的人生哲学,永远是照亮我前行的那盏明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