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zhizh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zhizhuo

博文

[转载]代序·颠覆一世纪红学,揭开三百年密藏

已有 86 次阅读 2025-4-25 10:27 |个人分类:红楼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按】应朋友洪思邀请,为其新著《红楼密码》写了一篇序言。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红学研究著作,我近期也将把博客借给洪思使用,由其陆续发表《红楼密码》,敬请关注。

《红楼梦》是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小说,如鲁迅先生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我们欣赏的是生动的叙事,优美的文字,典雅的诗词,凄苦的相思,同时又可以了解古人的吃穿住行,言谈思维,社会运转的方式,更深层的还有蕴藏于小说中的庄子的思想。

但是,除了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的解读,还有一些学者专注于《红楼梦》的考据索隐、探佚。而本书的着眼点正是《红楼梦》隐藏的影射体系。

作者洪思是我交往了二十余年的挚友,他是一位奇人,物理专业出身又改攻中医学,后又成为量化交易佼佼者,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财富自由。由于精通计算机技术,并具有高超的文献检索能力。洪思一扫索隐派昔日阴霾,以理科人的严谨将《红楼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发前人所未发,以严谨的逻辑、可靠的证据解开了红学研究中的若干重大谜题。

在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以前,索隐派一直是红学界的主流。其代表人物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代表作是《石头记索隐》一书,书中认为《石头记》是一部政治小说,主旨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贾宝玉是代表玉玺、“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是指甲申之难等等。但蔡元培并不是索隐派开创者,晚清孙渠甫的《石头记微言》、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等等,再早可以追溯到乾隆时期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都认为《红楼梦》在影射政治、隐写历史。

甚至再往前追溯,为“戚序本”作序的戚蓼生、点评《石头记》的脂砚斋,都可以归为“索隐派”。如戚蓼生说《红楼梦》作者是野史中的左丘明、司马迁,又说《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即表面在讲述一个故事,其实背后在讲述另一个故事。脂砚斋则说《红楼梦》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背面敷粉、千皴万染等“诸奇书中之秘法”,又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在第一回甄英莲出场时,又有一番“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的奇怪议论。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提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所写其实是江宁织造曹家家事,由此开创了“考据派”。后来学者对曹家相关史料与《红楼梦》关系进行研究,将“红学”发展成为了“曹学”。

蔡元培代表的索隐派与胡适开创的考据派,二者竞争中考据派逐渐成为主流,索隐派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索隐派在大陆主流学术界基本消失,海外索隐派仍在继续发展,代表作有杜世杰的《红楼梦考释》、李知其的《红楼梦谜》、潘重规的《红楼血泪史》等等。

其实索隐派一直受限于文献检索技术。俗语有云:“一个傻瓜藏的东西,一千个聪明人也找不到”,更何况《红楼梦》是一位旷古绝今的天才精心编撰的猜谜大典。《红楼梦》设置谜题的方法极为丰富,涉及到的历史、民俗、诗词、戏剧知识甚为广博,即便是熟读经史的饱学之士,要想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把《红楼梦》作者设置的谜题有理有据的解析出来,也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索隐派研究者往往如盲人摸象,只能抓住《红楼梦》影射体系的一鳞半爪,偶能根据某条线索猜出一两个红楼人物背后隐写的历史,如贾宝玉是传国玉玺、贾敬是嘉靖、林黛玉是崇祯、王熙凤是魏忠贤等等,但毕竟难窥全豹,由此派生出的推测、猜想,往往漫无边际、多有牵强附会之嫌,如胡适讥讽索隐派所言“如笨伯猜谜”。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飞速发展,大幅降低了文史研究的门槛,索隐派研究获得了新的生命。根据关键词检索技术,即便一个没有文史基础的普通人,要想通过互联网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找到符合条件的信息,也是弹指之间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放到三四十年前,皓首穷经的老先生在图书馆中泡一个月恐也难达到相同效果。

洪思在前人索隐成果基础上,凭借其熟练驾驭互联网的能力、福尔摩斯般的侦探直觉、及其严谨求实的理科思维,著成《红楼密码》一书。

《红楼密码》开篇就以丰富的证据,论证了被脂砚斋屡屡评为“奸雄”的贾雨村,原型就是南明初期的大奸臣阮大铖,他也是明末极有影响力的戏剧家、文学家。二者有着雷同的履历,二人都是进士出身,选入外班、官至正四品、“龙颜大怒,即批革职”,罢官后游历山水、吟诗作赋,后经反复保荐得以进京陛见,最终官至兵部尚书。书中对贾雨村“恃才侮上”、“生情狡猾”、“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的点评与史书上对阮大铖的评价如出一辙。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刻意用一闲笔刻画出贾雨村是诗词中的佼佼者,是当时名家,这与阮大铖作为明末重要文学家的身份完全吻合。

再如《红楼密码》从分析《宣和博古图》入手,论证了妙玉的身份是一个资深古玩收藏家,由此挖掘出她与明末一个重要收藏家——潞王朱常淓的种种关联,包括书画水平、佛学造诣、孤僻性格等等,都具有极高相似性。历史上潞王朱常淓与南明帝位若即若离,两次失之交臂,这与妙玉、贾宝玉(代表玉玺、皇权)之间暗生情愫的暧昧有异曲同工之妙。朱常淓作为南明为数不多主动投降清廷的国君,最后向清廷极尽献媚,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与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判词完全吻合。

类似贾雨村、妙玉这样的挖掘考证,《红楼密码》一书中还有很多,《红楼梦》中有图谶、判词的十五个女子,以及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贾瑞、贾环等等小说人物与明末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洪思都进行了严谨分析、细致考证。

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与以往索隐派著作“管中窥豹”的做法不同,本书并不局限于个别词句、个别人物的挖掘、解密,而是试图揭示出《红楼梦》的整体影射结构。

洪思认为《红楼梦》是把明代从嘉靖开始,一直到永历时期的帝王将相,幻化为贾府中的男男女女,又以泰昌皇帝朱常洛为分界线,之前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嘉隆万”中兴,这段历史幻化为宁国府,代表了明末盛世。后面的天启、崇祯及南明时期,是明朝迅速败落、崩溃的末世,幻化为了荣国府。

这一个半世纪中的每一个帝王,及重要的将相,如张居正、魏忠贤、阮大铖、瞿轼耜、堵胤锡、黄道周、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等等,都幻化为了贾府中的人物,而隐写的重点,又是南明十八年的历史。

本书另一个绝妙之处是作者对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十四幅图谶、十四首判词,以及《红楼梦组曲》的十四首判曲的解读。这些图曲无疑是通部《红楼梦》的纲领。《红楼密码》全面解析了十四图、二十八词曲的内容,用有理有据的分析,将其拼合成一幅完整的明亡清兴的历史图景。而洪思指出林黛玉的“五美吟”、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其实是纪念南明的五位帝王和十段忠烈往事,其深入全面的剖析以及细致缜密的思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我本人一直很喜欢《红楼梦》,从中学开始,到如今年过半百,一共看过十几遍。我一向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其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意义。作者的姓名,大观园到底在哪里,书中的某个人物隐射的是谁,对我来说无关紧要,就像历史学家考证老子的原名到底是李耳,还是老聃,或老莱子一样,不管是谁,都毫不影响著作本身的价值。

但是,《红楼密码》一书中,福尔摩斯式的侦探风格,牛顿式的推理过程,以及顾炎武式的考据功夫吸引了我。阅读本书有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或一篇优秀的科学论文同样的快感。

当然,书中有一些结论并没有硬性的证据,这些结论的出发点是作者的猜想,但是其论证过程非常严密,可以自圆其说。在本书所描绘的整体图景的大背景下,这些没有硬性证据的结论也是可以引人思考的。 一个大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来后,个别推论一时无法验证,本就属科学研究的常见之事,更何况用理科思维方式去探索《红楼梦》这样一个纯文科的领域。

《红楼密码》为红学研究索引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重要的是,洪思认为《红楼梦》其实是对明朝从极度繁荣,迅速走向亡国灭种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红楼梦》将明末贵族优雅精致的生活展现出来,不是要让后人模仿效法,而是以此警示后人:风花雪月的背后可能是累累白骨,莺歌燕舞的结局必是曲终人散。

在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伟大复兴之时,《红楼梦》的警示之意更加显得具有时代意义。如洪思在后记中所言:

戒奢以俭,居安思危,吾辈当作如是观。

侯沉 2025.4.1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4978-1483365.html


收藏 IP: 101.204.10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