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zz0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dayzz01

博文

诗与心理危机

已有 765 次阅读 2025-4-19 17:3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顾城、海子等现代诗人的问题,直接指向一个西方自由、真理命题下的心理危机问题,哪怕深谙传统诗词创作的王国维也深受其影响。学界称其为形而上焦虑。诗论领域按照西方美学观点称其为“黑色之力”。“海子诗歌内含忧惧、战栗等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可称之为神性的或魔性的,引发诗人执着地追问存在的意义。诗作《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充盈着不可调和的对抗。诗人在虚空世界无处安放自己的心灵,他感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强大……诗人承载着‘无形’破压,陷入‘被抛’境遇,面对无垠时间和空间,生存被带向了终点。”“(王国维)其词境流溢着生命拔根之思,内含着持存性的丧失。王国维观审存在悲剧性,体悟人类无根性。他的词作,在对存在忧思中,将存有之真理纳入精神场域中,道出有境界之词的气象神理。”“无论是海子诗歌,还是王国维词作,都是生命力受到压抑后引发的精神痛苦使然,其绝望诗学中始终贯穿着形而上焦虑,这显然是伟大的精神性元素。当两颗杰出的文化心灵在极限语境中穿透宇宙本质,其精神袒露出全新的自由向度。探索这种自由维度的变化,不仅有助于理解百年美学精神的嬗变,而且也可揭示我们时代面临的精神困境和文化危机。”(潘海军《王国维“境界说”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47页,第148页)

这种由现代探索而来的精神危机本不必出现,在历史上中国诗人除屈原外较少出现自杀现象,近现代则反常性地增多,其本质原因在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发展而来的山水精神。

晚行》:晚风尘徐飞,灯影城辉畏。携伴出入市,思游世间惴。拘于小室安,且感书怯微。高声喝乡语,颂低齐门楣。风者去苍茫,小民勤向推。未躲经卷里,行者立民髓。

“城辉畏”、“世间惴”、“书怯微”三词可证实笔者经历的存在孤独感,最后经“风者去苍茫”和“行者立民髓”的语言进行了心理上的转换。

医学上,杏仁核和海马是最容易发生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癫痫的结构。杏仁核的功能作用是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等。海马则与空间信息的处理以及学习记忆有关。自然空间事物的大量调用、情绪大起大落以及语言韵律的促进作用,导致诗学自我创设壁垒之中的脑科学领域“神性”体验的实在发生,并非没有科学道理。现代美学评价以及诗论中若持续采用“自由”、“伟大”、“神性”和“美学精神”来赞美和歌颂此类行为,我们将失掉更多的文化引领者和精英。

老子“无为”的结论从原始宇宙论和周朝礼乐文明发展而来,其使用的空间事物与现代美学、诗学领域使用的事物内容上没有大的差别,“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啊如无所归,众人皆又以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啊:鬻人昭昭我独昏昏啊,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啊。”,经历了心理危机之后老子最终提出“无为”的结论,“无为”在经验意义上已为后世艺术领域的精英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我们毫无理由批判古代艺术界没有自由和科学进步精神。明代心学批判理学“存天理去人欲”发生思想解放之后,才子徐渭长时期身兼政治谋略与艺术发展最终发生癔症,其心理问题和大脑疾病的发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案例,不应当只痛惜而不鉴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李白使用“水”完成了对情绪大起大落的平复,使用“山”完成了行为意义上的持重。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其三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其四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其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前三首酝酿空间处境,第四首诗人为零落之“醉客”,“不知霜露入秋衣”,霜露已渗入诗人的孤独心境之中。但是,最后一首诗,哪怕圣贤“去不还”,也要使用“空馀秋草”初步转换情势,而“淡扫明湖开玉镜”的“开”将“空”破除转入平静的“玉镜”,最终是行动的持守——“出是君山”喻“君子”之儒行。

论心理发展合并行动的完整性,此组诗无人出其右。西方诗论中“神性”作为情绪的顶峰,并未达到心理和行动意义上的完整性。孤独的无根性,无论被吹捧得多么伟大,因为其受限于神经活动的发生,仍然不能被马克思主义“自由而全面的人”教育观所支持,这是受西方思潮影响之下时代根本的迷茫之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2825-1482610.html

上一篇:春花落
收藏 IP: 211.142.109.*| 热度|

3 许培扬 王涛 雒运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