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及科技部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决策部署,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以下简称“兰州区域中心”)于2025年4月13日在兰州举办“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交流会与年度工作总结会”。来自国内40余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十余家单位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程度和共享使用率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专家们就落实国家关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分享了各自在构建仪器开放共享体系以及利用这些仪器平台增强科研能力方面的宝贵经验。此外,还特别讨论了市场化实践及科研仪器流转探索,提出了多种提升仪器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新思路。会议不仅为各参会单位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的平台,也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总结环节,与会者共同探讨了兰州区域中心特色技术平台的建设进展,其中包括“材料成像分析平台”(近代物理研究所)、“微区表征实验技术平台”(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化合物结构分析平台(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监测平台(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X射线衍射机组(青海盐湖研究所)以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平台(地球环境研究所)。这些关键技术平台不仅展示了各单位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实力,也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除此,会议期间对兰州区域中心表现突出的技术团队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以肯定他们在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旨在激励参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开放共享的工作中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同发展。兰州区域中心通过搭建一个高层次、宽领域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不同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还为科研设备如何更有效地支持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显著推动了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发展进程,标志着兰州区域中心在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不仅加强了各科研机构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也为未来进一步提升科研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完)
附图:
参会代表合影
会议交流现场
附:兰州区域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以下简称“兰州区域中心”)自2012年3月成立以来,致力于构建一个跨学科的技术支撑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研究的重要平台。兰州区域中心由位于兰州、西宁和西安的6家研究所共同建设,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兰州区域中心施行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的联合办公管理机制,由专家技术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常设办公室之间的紧密协作,推进日常工作。
为了有效应对我国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挑战,兰州区域中心建成了多个关键技术平台,包括西部生态环境研究、西部资源综合开发、西部特色生物资源利用以及寒旱区工程技术与方法平台。这些平台聚焦不同的关键领域,旨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解决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平台布局不仅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合作,还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实践应用,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截至2024年,兰州区域中心拥有超过960台/套的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6 亿元人民币。除了仪器设备规模优势,兰州区域中心还拥有一支由 248 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团队,其中包括 43 位正高级职称和 119 位副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团队成员凭借其深厚的技术背量和实践经验,在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兰州区域中心已经成长为国内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不仅为生态环境资源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兰州区域中心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突出优势、协同共享、资源互补”的原则,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流程。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引入和跨学科合作的深化,兰州区域中心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致力于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6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