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冬有蝠——首次记录到中亚宽耳蝠和新疆长耳蝠
Investigate some bats overwintering in Urumqi
(马鸣,邢睿,王瑞,陈雨箫,买尔旦 等)
这几天陪同朋友去杏树沟考察,在一些矿洞里首次拍摄到越冬的蝙蝠。
在一些名录里的宽耳蝠,是亚洲宽耳蝠,还是中亚宽耳蝠,令人疑惑。
有人认为,中亚宽耳蝠,还有大耳蝠(长耳蝠),都是中国的新记录。
有的资料显示,这个叫“亚洲宽耳蝠”的,带有问号,在新疆有分布。
而且,形态、生态、区系以及确切分布区都是空白(没有任何描述)。
在魏辅文等(2021)或蒋志刚等(2017)的中国兽类名录各都不一样。
我也没有找到准确详细的资料,据此情况,有人认为“中国新纪录”也许有可能。
阿布力米提(2003),记录“大耳蝠”,或褐大耳蝠、兔蝠、长耳蝠。
后者分布比较广泛,包括欧洲和中亚。但个体差异比较大(见照片)。
有一次,邢睿和王瑞在石河子一个防空洞里,一下子发现了三种蝙蝠。
疫情几年,蝙蝠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泼脏水、猜忌、恐惧都扑面而来。
实际上,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等,在国内的研究现状混乱不堪。
而且,野外难度大,很危险,是现状很不清楚的一类非常特殊的物种。
这里,我们附上20几张照片,抛砖引玉,希望有人能够用心研究一下。
外面天寒地冻(-14°C),在一个矿洞里却是常温(14-17°C)。邢睿带我们在100多米深的洞道里,发现了两只宽耳蝠,手机拍摄(马鸣 摄)
从侧面观察,中亚宽耳蝠(或 西亚宽耳蝠 Barbastella leucomelas,Barbastella darjelingensis,or Barbastella caspica)分类比较混乱,体长7-10厘米,倒挂在洞顶上,手机拍摄(马鸣 摄)
这一只最先发现,是躲在炮眼里越冬,头朝外,两耳特征明显。以前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可能比较安全又暖和(马鸣 摄)
我一进洞就有三个重要发现(疑问):(1)不喜扎堆?(2)不喜到挂?(3)蝠不迁徙?
不是垂直洞道(探矿竖井),高度1.8-3.0米,我们深入到100-130米,就发现蝙蝠了(马鸣 摄)
据邢睿说,在新疆,以往没有这种倒挂的蝙蝠,它们多数是平卧或斜趴在岩石上或者缝隙里,从不扎堆,见其他照片(马鸣 摄)
拍摄有一定的难度,洞内的空气不流通,谈蝠色变,令人胆战心惊。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摄制组,一同入洞拍摄,哪里有什么英雄(马鸣 摄)
小鬼打架,井底之蛙。参考文献,各不一样。鼠目寸光,勾心斗角。重复出版,水平低下。嗤之以鼻,兽类名录。竟然都回避了新疆的这几种蝙蝠(如 Barbastella leucomelas),缺乏底气和探索精神,东抄西抄,科学素质。阿布力米提(2003)几十年研究成果,不被认可。这样也好,谨小慎微,为后人留有余地。希望学生,弥补空白。
据阿布力米提(2003)和史密斯等(2009),新疆有10几种蝙蝠(占全国10%),都很独特。上面这一组是王瑞和邢睿提供的几种蝙蝠,令我眼花缭乱。据说都是中国新记录,至少4种,分类不清(王瑞 邢睿 提供)
平行矿洞,附近一定要有水源,蝙蝠才会入住。但种群数量极少,百米矿洞,只见到两只(陈雨箫 摄)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蝙蝠集群越冬(见动物世界纪录片),有的洞穴粪便竟然有一尺厚,但并不扎堆。这是李都老师的作品,拍摄地点也是在乌鲁木齐(李都 摄)
在一处铜矿洞道,高度约1.7米,我们深入约130米,就发现了穴居的蝙蝠(马鸣 摄)
发现的数量比较少,干旱地区的濒危物种——大耳蝠(Plecotus sp.)与须鼠耳蝠(Myotis mystacinus)(王瑞 & Oleg Belyalov 摄)
疑似中国新记录 —— 斯氏长耳蝠 Plecotus strelkovi 也叫大耳蝠,上面是野外发现的尸体,弥足珍贵 (邢睿 摄)
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摄制组,与我们一起寻找野生动物的痕迹(粪便、足迹),外面的气温在零下10-20°C(陈雨箫 摄)
蝙蝠粪便,小小粪堆。为什么都是独居,种群密度极低。曾经发现的一尺高的粪堆,都成为了过去(马鸣 摄)
关于罗布泊的蝙蝠记录,很罕见的参考文献(邢睿,丫丫. 2022. 新疆自然观察指南. 北京:商务印书馆.)
荒山野岭,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摄制组与考察队深入到东天山大峡谷(买尔旦 摄)。
在柴窝堡附近,我们拍摄到石鸡、金雕和胡兀鹫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48045&do=video&view=view&from=space
=====================================
主要参考文献(References)
Carolin Scholz, Hannah Klein, Christian C. Voigt. Wind turbines displace bats from drinking sit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25; 302: 110968 DOI: 10.1016/j.biocon.2025.110968
Kruskop S V. 2015. Dark and Pal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Barbastelle (Barbastella: Vespertilionidae, Chiroptera) from Central Asia. Acta Chiropterologica, 17(1): 49-57.
Spitzenberger F., P. P. Strelkov , H. Winkler , and E. Haring . 2006. A preliminary revision of the genus Plecotus (Chiroptera, Vespertilionidae) based on 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results. Zoologica Scripta, 35: 187–230.
Zhang J.-S. (张劲硕), N.-J. Han , G. Jones , L.-K. Lin , J.-P. Zhang , Z. Guan-Jian , D.-W. Huang , and S.-Y. Zhang . 2007. A new species of Barbastella (Chiroptera: Vespertilionidae) from North China. Journal of Mammalogy, 88: 1393–1403.
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 编著. 2003. 新疆哺乳动物的分类与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
蒋志刚, 刘少英, 吴毅, 蒋学龙, 周开亚. 2017.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 生物多样性, 25(8):886-895.
马鸣,李都 等. 2016. 新疆野生动物图览.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扫把. 2021. 荒野笔记——扫把的自然观察手账. 重庆:重庆出版社.
史密斯(Andrew T. Smith),解焱,绘图:盖玛 (Gemma.F.).2009. 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邢睿,丫丫.2022. 新疆自然观察指南.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瑞 等. 2020-2023. 我们都是“伴兽人”. 野性石河子团队年报.
魏辅文,杨奇森,吴毅,蒋学龙,刘少英 等.2021. 中国兽类名录. 兽类学报,41(5):487-501.
张劲硕. 2008. 北京宽耳蝠——中国哺乳动物新物种. 森林与人类,(2):92-99.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48045&do=video&view=view&from=spac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