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Medical Sciences: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

已有 865 次阅读 2025-2-6 15:24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导读

瓣膜性心脏病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其地理分布多样且不断变化。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 (约影响410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患病率上升,可能与青壮年人口增加以及抗生素、微生物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普及使过早死亡率下降有关。在发达国家的贫困及原住民群体中,该病患病率也在上升,促使开展公共卫生行动。主动脉瓣狭窄在发达国家最常见 (全球约900万人患病),随人口老龄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增多而患病率上升。主动脉瓣反流与舒张期高血压有关,在发达国家亦呈上升趋势。二尖瓣反流全球影响2400万人,各国情况差异大。三尖瓣反流因心脏起搏器使用增加在发达国家更常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发达国家患病率也有所上升。来自美国帕里什医疗中心的Prashanth Rawla博士及其团队在 Medical Sciences 期刊发表了文章,介绍了瓣膜性心脏病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瓣膜性心脏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趋势。

11.png

心脏瓣膜病死亡的百分比

          

研究过程与结果

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AVSD) 在发达国家常见,多为钙化性,也可因感染引发,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因地理分布不同,全球以风湿性为主,欧美多钙化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2019年全球约940万人患钙化性AVSD,死亡率与高龄相关,全球死亡数上升与老龄化有关。风湿性心脏病 (RHD) 是全球瓣膜病常见病因,由A组链球菌咽炎引起,儿童、青年多瓣膜反流,老年多狭窄,二尖瓣狭窄后期有系列症状。2019年全球约4050万人患病,部分地区死亡率高,贫困相关因素是主要风险,公共卫生举措效果欠佳。二尖瓣反流 (MR) 是第三常见瓣膜病,全球约2420万人患病,男女患病率相近或男略高。多为黏液样变性及脱垂后遗症,发展中国家风湿性心脏病常见。急性MR症状急,慢性常无症状,原发性MR患病率升、死亡率降,继发性MR多见于发达国家,不同病情有对应疗法。主动脉瓣反流 (AR) 是第四常见瓣膜病,各国老龄人群检出率不一,轻症可能漏诊,尤其在资源匮乏地区。急性AR可致心源性休克,慢性AR有无症状期。风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慢性AR病因广,主动脉根部扩张有遗传因素。三尖瓣反流 (TR) 少见但死亡率高,患病率各国不同,多继发于右心室或心房扩张,与多种病症有关。2019年全球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病例约110万,发达国家患病率高,与多种病菌相关,发病率上升与多因素有关,抗生素预防仍有推荐。

             

研究总结

瓣膜性心脏病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且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发达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愈发普遍,主动脉瓣病变和二尖瓣反流患病率上升。发展中国家因青壮年人口增加、抗生素等医疗资源更易获取使过早死亡率下降,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升高。发达国家的原住民和贫困人群中此类病症更为常见,促使开展相关公共卫生行动。同时,随着心脏起搏器和人工瓣膜的使用增加,三尖瓣反流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发达国家也更普遍。随着发展中国家诊断工具普及,以及一些转型经济体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负担可能加重。初级保健预防指导、筛查、公共卫生行动、改善生活条件及早期介入治疗,将是遏制瓣膜性心脏病负担加重的关键。

       

原文出自 Medical Sciences 期刊:https://www.mdpi.com/1678704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medsci

         

Medical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Prof. Dr. Antoni Torres, Universidad de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发表关于疾病分子和细胞过程的原始研究、评论文章和简短通讯,以增加对医学基本原理和生物学问题的理解。

Time to First Decision:24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71859.html

上一篇:MDPI高引文章速览 | 第十八期
下一篇:Land 系列特刊:景观生态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