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名家博士论文8:纪念叶笃正先生逝世十周年其博士论文1948年芝加哥大学》中,提到“气象学芝加哥学派”。其实,气象学芝加哥学派在中国的大咖,除了叶笃正先生外,还有他交往长达60年的“同学、同事,同时又是朋友”(叶笃正先生语):谢义炳。俩人1935年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0年又同时考取了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都师从涂长望先生),后又一起到了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同系读博。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谢义炳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09619.html,气象学家。1917年4月3日生于湖南新田。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8月24日逝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60年代首先发现西太平洋大多数台风发生在赤道辐合带上并有中期过程,提出“台风群”概念和切变不稳定理论。70年代提出中低纬度天气系统概念模式、湿斜压大气概念和系统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北方暴雨科研协作组开发了一系列暴雨的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设计了用于降水预报的数值模式,使80年代我国北方暴雨预报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80年代提出空间不稳定性概念,鉴定了传统的斜压行星波不稳定性理论和判据。从事大气大型涡旋与基本气流的关系的研究,提出指数循环动力学理论,对中国天气分析和预报起到指导作用。代表作有《天气学》。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芬兰的帕尔门(E.Palmen)国际奖。
1949年,谢先生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为:An Investigation of a Selected American Cold Vortex(北美冷涡的选例研究),论文全文:谢义炳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21827。其博士论文直接致谢了三位老师:Professors E. Palmen, C. G. Rossby, and H. R. Byers。C. G. Rossby应该就是Carl-Gustaf Rossby,罗斯贝,芝加哥气象学派的创始人,不少文章说谢先生是罗斯贝的博士。有些场合,也说Palmen是谢先生的导师,谢先生获得的一个奖就是Palmen奖。当然,考证谁是谢先生的导师/第一导师很可能意义不大,据说芝加哥气象学派的弟子们靠自觉,至少导师们指导得并不细致(指导博士到底应该有多细致,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此博士论文核心内容以期刊论文发表在1949年Journal of Meteorology的第6期上(此刊后于1962年更名为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题目微调为:An Investigation of a Selected Cold Vortex over North America。
前文中提到谢先生“60年代首先发现西太平洋大多数台风发生在赤道辐合带上并有中期过程”。这是指谢先生1963年用中文发表在《气象学报》上的一个重要成果,题为《东南亚基本气流与台风发生的一些事实的统计与分析》,文章中指出:亚洲季风区存在40-50天周期的振荡,并且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发生频率与40-50天变化的低层西风具有显著相关。这被认为就是1971年(八年后)麦登(Madden)和朱利安(Julian)博士发现的MJO(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麦登-朱利安振荡)。怎么解读呢?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的事例在科技史中时有发生,就是某个科学发现在其正式被命名之前就被其他人发现过,不过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否适度避免呢?或许选择传播力(姑且用这个不一定专业的词汇)较强的国际期刊,能够部分解决问题。这衍生出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是否应该要求我国优秀的成果优先发表在我国的期刊上?答案或许应该是折中的。在我们期刊的传播力差距明显时,重磅成果选择国际牛刊,对中国科技界整体更有利。在我们的期刊(或特定的期刊)的传播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呼吁我国科学家优先选择我国期刊发表优秀成果,可以理解,互相成就岂不乐哉?要提醒我国科技期刊界的是,如果传播力差距真的非常明显,此时不能只考虑期刊界的利益,把我国优秀成果“扣”在我国期刊上,如果传播得不够好,国家有损失,科学家有损失,因小失大,不合适。当然,科技期刊传播力建设,是个不大不小的话题,也不单纯是单个期刊的事,至少涉及刊群/平台,还有配套的科学新闻体系等,在此不表。
谢先生任《气象学报》主编(编委会主任)多年。1978年3月,调整后的第十八届理事会决定谢义炳担任《气象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9月21日,经国家科委批复《气象学报》恢复出版。1979年6月《气象学报》正式复刊。1987年,《气象学报(英文版)》(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后于2014年更名为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创刊,谢先生任顾问(Advisor),并亲自在创刊号发文。
图1:《气象学报》1979年复刊,谢义炳任编委会主任
图2:《气象学报(英文版)》创刊号,谢义炳任顾问之一
图3:谢义炳在《气象学报(英文版)》创刊号发文
谢先生桃李满天下,赵柏林院士和丁一汇院士均是先生的学生。丁一汇院士进入北京大学大气物理系后,因为色弱需要转系,但他本人不肯。谢先生时任大气物理系副主任,拿来几张天气图,指着上面的红线、绿线让丁一汇辨识,这种线不像测试色弱的图片那么杂乱无章,丁一汇顺利完成,谢义炳果断拍板道:“那就学嘛!还转什么系!”很担当,有没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