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CI杂议(四)
其实原因挺复杂的。很多人爱在SCI,也痛在SCI;很多科研单位也是成也SCI,“败”也SCI了。这个“败”当然是相对的败。
SCI在中国开始以数量说明一切的面目出现,慢慢演化到今天的数量和质量并重。本来SCI是个好东西,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一根好指挥棒,可是什么玩意到了中国人手里,往往会异化而得到一些新的特征(不全,各位可以补充更正!):
1,中国开始排列SCI数量。谁的数量多,谁就牛。就像你的薪水一样,薪水高而富裕的人今天就是牛人,且不管是如何富裕的。有了SCI数量这个大棒,就可以牵引升官发财、荣誉加身之车,也似乎就可以刺激创新和知识了。
2,有那么些极少数人开始以SCI数量为目标,而做SCI的目的是什么就不重要了。目前中国的记录是一个人一年120篇SCI,好像是个黑龙江的大牛取得的。也就是说每三天写一篇SCI。
3,有那么些极少数人SCI不够,觉得不够牛,就开始用各种方法编造一些莫须有的SCI来哄骗,这样就得到了一些院长、杰青、领导、委员和带头人之类的头衔。
4,很多单位开始以SCI数目来量化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资格,博士后的出站资格,副教授和教授的晋升资格。感觉硕士博士教授博导都不是最重要的,SCI数量是置于一切之上的文凭了。数量多不妨就可以获得SCI士,或者SCI授!^_^
5,各类国家、部委和省市的科研项目也用SCI数目来量化完成的好坏,至于项目是不是达到原定指标,这个不重要。
由此,SCI经济似乎开始形成,原始积累阶段似乎已经结束。
这样一来,那些不能做SCI,或者只能做比较少的SCI的人就不乐意了;那些以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单位个人就不乐意了;那些领导也不乐意了。SCI是什么?不就是一堆废纸放在那里吗?现在连废纸都没有,不过是一个网络链接而已。
你说,这样下来,这个SCI不被骂也不成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15-1458.html
上一篇:
中国SCI杂议(3)下一篇:
中国SCI杂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