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暗物质与宇宙195-无限大稳恒态有序循环宇宙模型-引言

已有 115 次阅读 2024-9-21 09:08 |个人分类:暗物质与宇宙模型-第二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引言

任何没有循环机制的宇宙模型最终都会落入稳恒态。目前任何宇宙模型都没有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完整生死循环宇宙模型和稳恒态无限宇宙模型二选一,而生死循环宇宙模型必须提供整个生死过程的每个环节且解释相关机理。

多普勒效应是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基础,但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迄今,人们只了解运动频移,而不知道还存在衰减频移。实际上,多普勒效应分为运动频移与衰减频移,运动频移与运动速度成比例关系,而衰减频移与距离或阻尼成比例关系。与距离成正比的星系红移是来自衰减频移,而非运动频移。因此根据星系红移断定宇宙加速膨胀是十分严重的错误。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作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一个实证,这里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直被认为是大爆炸的余温,然而,大爆炸的奇点在哪里,辐射来自哪里,去向何方,传递路径根本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各个方向上都是一样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场态粒子自发对称性破缺引起的,是场态粒子自身的热辐射,是唯一无法屏蔽的电磁波,根本就不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余温。

否定稳恒态宇宙模型的奥伯斯佯谬存在光线传递无限远、物体没有热辐射和人类肉眼对光的辨识度堪比精密仪器等3个严重错误假定。银河系内有数千亿颗恒星,可观测宇宙内有上万亿个星系,人类肉眼只能看见银河系内极小区域的7000余颗。因为人类肉眼无法观测到银河系内数千亿颗恒星,也无法观测到可观测宇宙内的上万个星系,就用夜黑佯谬否定稳恒态宇宙和坐井观天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离地球越远的星系逃离速度越快,这是彻头彻尾的新版地心说。更荒谬的是有人用胡克定律的弹性力学理论替代牛顿力学的动力学理论解释这个新版地心说,这完全是混淆视听,任何用错误理论粉饰新版地心说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大爆炸之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使一切物理定律消失,已经完全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大爆炸奇点在自然条件下是无法形成的,已经与神话故事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了。

此外,宇宙大爆炸理论无法给出完整的宇宙生死循环机制,无论怎样都会落入稳恒态宇宙模型。在任何宇宙模型中,只要缺少任意一个环境,都会在这个环节里陷入到无限长的稳恒态。宇宙大爆炸理论必将陷入生前无限长或死后无限长的逻辑怪圈。

实际上,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一堆错误的理论堆积起来的神话故事,只是人们对这些错误理论视而不见,才造就了这个天文学上的神话。这个成神的理论已经广为流传且被广泛接收,已经成为不允许调整的理论。然而,错误终究还是错误,神话故事仅仅是神话。人们逐渐认清这些错误理论后,必将认识到稳恒态宇宙才是真实存在的。

宇宙中有无数颗恒星,时时刻刻都在大量消耗氢元素。目前,氢元素仍占据着宇宙物质的主导地位。任何宇宙模型一定有自身的循环机制,否则将陷入死寂,尤其没有氢气再生机制的宇宙模型是有悖事实的模型。氢气再生与循环机制是宇宙模型最核心的问题。任何宇宙模型首要解决的就是氢元素再生问题,无法解决氢元素再生问题的任何宇宙模型都不是自洽的。

因此,建立无限大稳恒态有序循环宇宙模型,该模型是绝对无限的宇宙空间里散布着各种物质,物质的形态和体型各异,或可见或隐身、或集中或分散。万有引力在宇宙演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使物质有序循环。由于万有引力,星云坍缩成恒星,成为热态物质,不断使轻元素成为重元素;又通过宇宙的清道夫——黑洞使万物归一,再生氢元素,喷流的氢元素又化作星云,实现有序无限循环。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4_mYfER7PbXSUBqGPhN2A?pwd=dscl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5458-1452030.html

上一篇:暗物质与宇宙194-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宇宙模型论证-小结
下一篇:暗物质与宇宙196-宇宙是无限大且稳恒态
收藏 IP: 175.166.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