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暗物质与宇宙175-能量传递的本质

已有 187 次阅读 2024-9-18 20:30 |个人分类:暗物质与宇宙模型-第二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能量传递的本质

能量的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传导主要表现为微观层面的显态粒子通过相互诱导粒子的能级跃迁而相互作用;这里的能级跃迁包括粒子整体的速度变化,以及粒子电子的能级跃迁。无论是怎样的能级跃迁,这种能级跃迁都是通过粒子间相互作用实现的,这里必然伴随着做功。即粒子间通过相互作用传递能量。

热对流主要表现为粒子的宏观流动与显态粒子微观层面的相互诱导能级跃迁相结合;热对流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做功,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作用。宏观层面通过流体的流动将温度较高的物质运送到温度相对较低物质的区域,再通过热传递进行能量交换。

热辐射主要表现为显态粒子与场态粒子相互诱导振荡产生电磁波而使显态粒子超距传递粒子的能级跃迁。显态粒子沉浸在场态粒子的海洋中,显态粒子本身存在对称性破缺,而场态粒子虽然对称性完好,但由于瞬时电偶极矩的存在,会不断发生自发对称性破缺。因此显态粒子和场态粒子会时时刻刻相互诱导振荡而吸收并同时释放电磁波。这种相互诱导振荡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做功。

总之,能量传递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粒子间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实现能量传递。粒子或粒子集合的整体作用也是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热传导和热对流都是通过显态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热传递;而热辐射是通过场态粒子参与能量传递的,长期以来电磁波一直被误认为无需介质,这是由于场态粒子具有的隐身性能造成的。实际上,所有能量的传递都是粒子间相互诱导振荡传递的,而传递的过程必然伴随粒子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7.3.4能量转化的本质

在宏观层面上,能量表现为各种形式,主要包括机械能、分子内能、光能、磁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

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分子内能是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的作用力,从而具有的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的能。分子势能是内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是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光能是由太阳、蜡烛等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磁能泛指与磁相联系的能量,严格地说应指磁场能。在线圈中建立电流,要反抗线圈的自感电动势而做功,与这部分功相联系的能量叫做自感磁能。电能,是指使用电以各种形式做功的能力。化学能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可以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

虽然宏观层面上能量表现各异,但在微观层面上只表现为粒子的动能与势能。所有的能量转化归根到底都是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这里往往伴随着粒子间的断键与键合效应。

除了化学能与核能,其他能的转化都相对好理解,一些宏观物体的动能与势能转化,也是通过粒子间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实现的。一些通过场态粒子规律对称性破缺与恢复实现,另一些通过核外电子能级跃迁实现。但归根到底都是粒子间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过程。

化学能主要通过化学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吸收或释放能量;而核能主要通过核内的中子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吸收或释放能量。而所有的断键与键合过程均是微观粒子间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

总之,宏观层面上能量表现各异,但从微观层面上,所有的能量都是粒子所具有的动能与势能。机械能、分子内能、光能、磁能、电能等相互转化一是表现为场态粒子规律对称性破缺与恢复,或表现为核外电子能级跃迁。化学能通过化学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实现能量转化;而核能主要通过核内的中子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实现能量转化。归根到底,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微观粒子间的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uj1rIXC74H0gUlBw2lrgA?pwd=vw8s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5458-1451654.html

上一篇:暗物质与宇宙174-能的本质
下一篇:暗物质与宇宙176-功的本质
收藏 IP: 175.166.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