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小师妹在讨论中医科学问题时的发言(2)

已有 1192 次阅读 2024-8-22 16:2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天有空就讲一点嘛,我来讲一讲中医里面隐藏的科学。我们知道那个扶阳派用附子的量非常大,他们用制附子,然后他们要先煎两小时,就很大量,你看用60克,甚至更多。那么,我就再讲一讲这里面隐藏的科学。附子炮制前后呢,它的毒性是不一样的,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其性质不稳定,经长时间用水浸泡和加热,都可以使这个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那么生附子呢,这个乌头碱含量很高,泡之后减少,然后你再久煮,这个毒性就更小,引起中毒死亡的剂量就比生附子大很多很多。这就是科学,要找到科学的依据,就要做中药的药理实验是吧?要找到循证医学的依据,你也要设计方案。

我们就是停止不前啊,我不断地去检索中药,找临床需要的结果,可是我们这么多年没有进展啊。这课题做了些什么?这不是科学吗?这肯定是科学。另外举一个例子,延胡索和醋制延胡索,炮制方法不同,它的镇痛效果也不一样。延胡索在酸性环境中能发挥更强的效应,这就是隐藏在中医药里面的科学,比比皆是啊。

再举一个泽泻的例子,它的这个利尿作用受采摘季节的影响,不同的季节去采收的泽泻,它是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泽泻应该在什么季节采摘呢?冬季叶枯时采挖。如果你春季去采收,它会影响效果,这些都是科学,而科学的原理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呀,需要我们穷究到底。从1956年到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远远不够。很多工作都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在做,是一些做西药药理的人,他们在做。

我家都是西医,上大学时我进了中医之门,那时看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书。其中就有一本书是脉象学,是一个西医写的,他什么时候写的呢?就是那时候在搞那种,就把知识分子都沉下去下放的那个季节。研究中医也是他们的一个任务,他就写了这本书,我当时看了就觉得很多脉象是无效的,也就是摸它是没有意义的。能摸出来的几个,在后来的实习工作中,我已经把它弄清楚了。

我们知道,脉结代就是心律不齐,对不对?房颤的患者,你切诊脉搏短弱,即脉律不规则,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率。因为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电活动紊乱。还有我们说的趺阳脉,是足弓动脉的搏动,也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信息。就是说,脉里面有不少科学的内容,但也有很多虚玄的东西。这都是因为那时候科技落后,人们搞不清楚脉搏的真实机理,某些医家,还有江湖郎中就借助比喻、想象、类比等弄出来一套完整的脉学,很多东西是虚无缥缈的。刚才说的那些炮制方法和采收季节,它是科学的,但大家也记得鲁迅写的那个小说里面,什么原配的蟋蟀,什么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在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他就讲到了中医里面一些非科学的东西。但这不是中医的全部,而中医里面就还有这些。

鲁迅小说《药》里写到了人血馒头,用来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揭露了民众愚昧落后、精神麻木状态的表现。胎盘这个东西,我从小就印象很深,因为我在那个老武昌城长大啊,我隔壁左右的那些比较愚昧的老太太们,他们会去到三医院去弄胎盘,弄来以后就在一个公共自来水那里洗,洗的只剩一点皮的时候,把这个东西剁了,做成包子给他的孩子吃。洗成这样子,它还有什么用呢?

临床上,我是很喜欢看中药药理试验的结论。这几年,你再去买新书,基本上没有新进展,难道他们不做了,还是没有坚持做下去?我觉得中医里面,有很多是科学的,只是比较落后,也不准确、不精准的一些东西,但它确实是值得科学发掘的。我们建立这么多中医药大学,是干什么的?教学、科研、临床,取得了多少成果?!

前一阵子,也不是前一阵子吧,有几年了,出于好奇,我去调了一下自己的档案,想搞清楚目前的教育体制取得了什么成就,写一个民主党派的提案。我看到呀,很多新课程都是“合格”,“合格”意味着是选修课。中药药理试验,大家都应该做一做,因为做了你才明白中药的确切作用。所有的中药药理试验的进展,要让学生去好好学习,而不是选修课,你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为什么附子要久煎以后才能去其毒性,你要知道原理。

这种案例很多,比如生大黄、制大黄啊,它对大肠运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附子对心脏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个学生都做这些实验,那我们对中药理解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停留在古人的认识上?是什么人有意的呢?为什么要把它包装成某种神秘的感觉,弄成了一个玄学?我的病人到诊室来,要我先给他拿脉,我说:对不起,我不是江湖郎中!中医讲望闻问切,切在最后面,对吧?

完全否定经验,这是很可笑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比如啊我们吃鱼,中国人烧鱼要放姜,对吧?第一个除腥,第二个味道更加鲜美,这就是经验了,实验科学的结论是怎样的?实际上,鱼的腥味是一种醛,将姜的一个有机成分跟它结合,这个醛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化合物,它就不腥了,这是食品化学告诉我们的。你说没有做食品化学,都去否定鱼放姜可以去腥,这肯定是不对的。经验能够轻易否定吗?

还有的,对中医有一些攻击,比如北京301有很多人去看病,肝病患者一去就问你,有没有吃中药?中药可以引起肝损伤,但首先是它是否与发病相关,即是否是它的责任?第二个中药有毒性,西药没有毒性吗?大家都知道海豚人,知道链霉素可以导致耳聋,他们也走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来把这些毒性的东西找出来,我们一样也是应该把它找出来的。临床上,碰到服中药后的肝损害,我会问聂老师,这个方子里有没有肝毒性的药物?当然,我们自身也有问题,谁要提出一个质疑,马上就群起而攻之,好像在攻击中医,是中医黑!临床上,药物的毒副作用应该十分重视,而不是拼命掩盖。不管是不是中医引起的,都要高度重视,它的剂量、疗程、炮制方法等,都要弄清楚,写在教科书里面。可是我们做了什么?

总有人说,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到博士毕业还不会看病,应该恢复过去的“师带徒”体制。看看我们的大学教程,学了多少无用的知识,多少跟不上时代的东西,还要求死记硬背。现代医学知识,你能够减少吗?“师带徒”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现代人对健康、对医生的要求高了,民众的知识结构也改变了,我们回不到100年前,100年前的知识和技术也解决不了现在和未来的医学难题。

我有空就讲一点吧,马上要上班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7743.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下一篇:[转载]《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5周年,诸国本深情回顾创刊号诞生历程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2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