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2.贤哲们对于时间的思考

已有 633 次阅读 2024-8-22 16:0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贤哲们对于时间的思考.docx

2.贤哲们对于时间的思考

一切物体都在宇宙中运动着,什么是宇宙?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哲人[尸佼]{尸佼,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等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楚有尸子、长卢(长卢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另一说法是山东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就在其著作《尸子》中写道:“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就精辟、全面、简明地,给出了“宇宙”,也就是“时空”,的确切定义.“空间”就是“上下四方”的“宇”,共3维,“时间”就是“古往今来的“宙”,仅一维;时间也是空间各维的参量.宙、时空都是向量.上下四方,即:宇、空间的各方向都可有正、反的双向;古往今来即:宙、时间只有一个方向不能今往古去,只是单向.这就还能进一步具体解释宇宙即时空的如下重要特性:三维空间,上下四方,都可双向连接,可形成三维封闭的包络面,如果一个没连上,有一个缺口,其中的“虫”就能进出,而形成所谓“虫洞”.四维时空,时轴只是古往今来地,连向其前面的那个时间点,只可单向连接,不能形成四维封闭的包络面、就必然形成所谓时空“虫洞”.因为时空中时间的各点,都不连向周围空间的各点,只是古往今来地,连向其前面的那个时间点,时空中就不可能有四维封闭的包络面把多个粒子“禁闭成团”.时间只能古往今来,不能今往古去的一个方向不停的运动,就始终不可能回到它经过的所有各点中任何一点的时空旅游.空间各维的模长是实数、时轴的模长是虚数;导致:空间长度与时空长度的几何性质不同,四维时空矢算与三维空间矢算的显著差异,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的必需且必然发展.从古到今,时空一直是一个大话题,人们在追问时空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也说过:“如其所是的时间只能是哲学的课题.无论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还是以人类学的方式,时间本身都不让自己有所道说.时间具有某种秘密的性质,因此时间的概念史不过是时间的误解史.全部时间概念史也许都是在人类知识的宏观层面上印证着和一再重复着奥古斯丁在个人思想层面上曾经遭遇过的困境或绝境.”亚历山大在他的《空间、时间和神灵》中说:“哲学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时空是什么—特别是这两者是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的解答.”古代的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留下了千古名句:“什么是时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可是当我想向问我的人解释时……我坦白我不知道”.德谟克利特说: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连续,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柏拉图却说:时间就是用数学描述物质运动着的永恒图像,是上帝和人创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地点”概念来表示空间,认为时间是连续的,时间就是均匀流逝的老人,没有意识就没有时间这美丽的花朵;笛卡尔说:时间就是日月的持续性,离不开处女的静和玉兔的动;牛顿小结说:时间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劳力士,人类用的就是绝对均匀的分分秒秒,与物质的运动无关;黑格尔却说:时间和物质运动相关联,时间是永恒的无限和五颜六色的有限;费尔巴哈说:时间就是一切实体的存在的大容器;恩格斯说:时间是我们存在的别墅,又是前仆后继万古常青的老人;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还给我们缔造了美丽的时空方程式;霍金说:时间老人是有生日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老子说: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时间是给人神秘感的最大的来源之一.它深奥难测的性质,是有史以来人们日夜捉摸的对象,历代的诗人、作家、哲学家都被时间迷惑过.

早在23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大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就浪漫激情地幻想“旁(傍)日月,挟宇宙”.其实中文的“宇”、“宙”二字原指“屋檐”和“栋梁”,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才延伸为“天地四方(空间)、古往今来(时间)”的总称.它超越了东西南北的方位,无边无际;超越了一朝一夕的时间,无穷无尽.与“宇宙”混用的“世界”二字则出于佛教的说法,也是时间(世代)和空间(边界)的合称.

在法国著名科学家彭加勒的时代,非欧几何学已经问世,而且可以找到它在物理上的实际应用.数学体系的唯一性被打破,它可以建立在不同的直观之上!怎么能够确定是欧几何还是非欧几何代表了一种先天的直观呢?彭加勒说,它们都是综合的,但不是先天的,而是约定的.为着某种方便、某种目的,我们约定一种规则作为公理,并由此建立一套知识体系来.彭加勒的约定时空观无疑对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有促进作用,即使现在对我们也具有启发意义.近代法国的柏格森认为时间就是绵延;怀特海反思相对论的问世有过程哲学的创建;诗哲泰戈尔和爱因斯坦曾经在一起对时间,空间的问题做了交流.爱因斯坦对卡尔纳普说:“‘现在’这个概念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一种科学不能抓住的本质.”而卡尔纳普则认为这是可以用心理学加以解释的.费恩曼说:“‘现在’是一个很难的概念,但是爱因斯坦通过同时性及相对性利用了这个观念,妥当的处理,从而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哲学家们已经分成了两大派,即: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

2.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示客观的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的实在是在人的感觉中被给予人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着,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映写.”【1】“正如物或物体不是简单的现象,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的实在,空间与时间不是简单的现象形态,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的形态”.“关于空间与时间的人的表象是相对的,可是从这些相对的表象中构成着绝对的真理,这些相对的表象在自己的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的真理.关于空间与时间的人的表象的变化性并没有驳倒空间与时间的客观实在性…….”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对物质的“运动过程”和“存在形式”的共同属性即“普遍性”所赋予的抽象描述.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与其不可分割的时空的存在因而也就具有绝对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或无限性),表现为物质运动过程的久暂及其先后顺序;时间的特点在于其均匀连续性和不可逆性.空间具有广延性(或无限性),表现为物体间的并存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位置和排列等等;空间的特点在于具有三维性和均匀连续性.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可分的,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任何坐标而言,时空度规是绝对同一的,度规是刚性的.时间和空间不具有几何性质.这就是我们所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这既是信仰也是被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的基本事实所证明了的.在哲学中空间是对物质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的抽象描述是指物质的广延性和物质客体的存在展现.它表现为物质的分布,并存状态、体积、位置、排列以及物质自身的结构和运动.空间是客观存在,是物质的,也是可以认识的.这就是在哲学上的物质本体论、实在论.只有坚持这种认识论才有可能揭示出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舍此不会有其它正确途径.

2.2唯心主义时空观

唯心主义者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否定世界统一于物质,否认物质的第一性而认为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因而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时间和空间不过是“感觉的复合”.【1】神秘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非实体,物质是虚无.”而“空间、时间和运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唯心主义大师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而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从经验产生的,不是客观实在,而只是我们的直观形式,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者马赫和马赫主义者则认为:“感觉不是‘物的符号’,‘物’倒是具有相对安定的感觉复合的思考的符号.世界的真正要素,不是物(物体)而是颜色、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叫作感觉的东西)”,而“空间和时间是感觉系列的有秩序的体系”,“空间和时间不是现象世界的实在性,而是我们用以感知物的方式.它们既不是无限大的,也不是无限可分的,它们在本质上是被我们的知觉的内容所限制着的.”还有著名的马赫原理:“惯性力本质上是一种引力,因为在宇宙遥远天体对物体所能产生和作用力只有引力;而惯性系则是由宇宙中所有物质及其运动的某种平均效果所决定的.”因而只有相对运动,没有绝对运动;既无绝对速度,也无绝对加速度.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学会会长,英国科学院院士卢卡斯(J.R.Lucas)则告诉我们:“上帝确实选择在他创造世界之时启动了宇宙大爆炸,正是因为他想在某一时间创造世界,而且他肯定要在某一时间决定付诸实施.这并没有什么奇怪或神秘的.”这就是当代神学化的科学,或者说是科学化的神学.当年量子力学大师狄拉克曾经说:“最难的问题是时间”.时间概念的定义是表述物质存在和运动过程的始终以及持续性的物理量.这就是说,时间只是一个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是用来表述某个物质(例如某个实物或实物场)从开始存在和运动止终结存在和运动的始终以及持续过程长短这个量度的.哲学家赖辛巴赫指出:“除了通过物理学以外,没有别的道路能解决时间问题.物理学和别的科学不同,它已过问时间的本性,如果时间是客观的,物理学家一定知道它,假如时间只是主观的东西且存在是无时间性的,那么物理学家一定能在其现实性的构成中忽略时间,并且不需借助时间就能描述世界…….要寻求时间本性而不去研究物理学,是无望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关于时间的哲学问题的解答,那么它是写在数学物理方程中的”.描述运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从来都是只使用长度L和时间T两个概念,根本就不使用“空间”这个概念,足可以证明关于空间和物质都是抽象的类概念,并不具有任何物理学意义的说法是正确的.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墨子留下的《墨经》中就写道:“行修已久,说在先后”.《经说》解释为:“行者必先近后远……民行修,必以久”——修者,远也,指距离而言;久者,长也,指时间而言.其意即指对运动(即行)的描述,应该使用距离的远近和时间的长短两个概念.“在一物体的运动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两点:一是它通过了某一空间距离;另一是它通过该距离需要一定的时间”.【2】18世纪初出生的达朗伯早就指出,物体在运动中只能被看到“距离”和“时间”两点,其中的空间仅仅是距离的定语而已.这种观点和华夏先民的看法完全一致;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物理学家们舍弃了“距离”,而用抽象的类概念空间和时间T描述运动,恐怕也很难找到具体的答案.实际上上述错误就产生于将可以精确测度的距离L(或曰坐标)跟空间这个抽象的类概念混为一谈,久而久之就以“空间”取代了长度L.

参考文献

【1】《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著.曹葆华译.博古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3月第3版,第121页;第170-171页;第8页;第10页.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19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47732.html

上一篇:1.时空问题与物理学
下一篇:[转载]3.时间单位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