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wang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qwang62

博文

从被质疑“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做?”说起

已有 124 次阅读 2024-7-31 08: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概从十多年前开始,只要我谈及新的研发设想,就会频繁被问及“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做?”,有时我会半开玩笑地回复“我怎么知道呢,或许是因为美国人傻吧”。

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就难免会诱发一些思考,特别是在围绕每一个新的五年计划进行策划和规划时,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

观察下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周围多数的人在进行新的研发计划的策划与规划时,更多地去开展“调研”工作。所谓的“调研”通常就是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外文资料尤其是源于美国的文献资料。这样的好处是,基于这样“调研”形成的策划与规划方案在专家评审中很容易通过评审,甚至获得好评,进而比较容易地最终拿到相应的研发项目。

作为对照,还有一部分人(我算是其中之一吧)拿出的策划与规划方案,经常性地会被质疑“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做?”

或许是懒?或许是外语没有那么好?反正我很少将大段连续时间花费在系统性地翻阅外文文献资料上。或许是投机取巧?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只要美国人公开了某种技术设想和技术方案,国内就会有同行迅速跟踪实施并发表自己的论文的。

或许根本原因在于老前辈的“坏”影响吧。过去咱们对外隔绝,很难有国外同行的文献可供参考,他们不得不自己面对那些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稀缺的计算能力,比如说稀缺的标准物质,等等。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倒是发展出了一些(虽然不是很多)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其中一些居然与美国人的在方法上大同小异,在时间上也大体同步。

经过一番回想,我被上述质疑大概发生在进入一项技术研究前沿之后。这项技术是我们这个行当中一项关键和典型的技术,我所在的研究室大约在我进入的二十年之前,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同行的引领下,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和相应装置开发工作。在我进入之时,这项技术被部分同事认为已经基本成熟,将它的现场应用作为了工作重点。

在我进入这项技术几年之后,经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的应用研究,我和我的研发小组发现并解决了若干新的实际问题,形成了系列性的论文和发明专利后,特别是当一些较为独具一格的研究开发思路逐渐形成技术方案而进入新的研发项目评审现场时,上述质疑就开始集中出现了。

通过一些思考,我以为在我的周围较为广泛地存在着一些顶着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桂冠的“好学生”,他们的特长是善于很好地学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基于老师的思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对于寻找其他(异于老师课堂所授的)解题思路缺乏主动性,对于将老师所授方法用于其他类似问题也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思考老师所授是否存在错误和是否存在局限性了。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在国内是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衷心希望这只是罕见的特例。

我个人在合作中,特别是指导研究生时,就特别畏惧那些只会完成作业而擅长于考试的“好学生”,通常指导他们开展研究工作是很费劲的,哪怕他或她来自于北大或清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5659-1444497.html

上一篇: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四化(准确化、快速化、客观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需求
收藏 IP: 120.244.34.*| 热度|

1 蔡新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1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