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道可道,非常道”

已有 1080 次阅读 2024-7-12 22:57 |个人分类:教学行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有同行邀请去进行教学交流。正好有个周末有空,就答应了。具体选题时遇到些情况。邀请者的领导希望我讲教师发展规划。这方面我其实没有特别体会。过去准备过《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的报告,可能只讲过两三次。讲这种话题,未免会觉得“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有时候职责所在,要给青椒提建议,都是针对特定年轻人,实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略。或许人家看我的“帽子”比应该得到的多,推断善于规划。纵然如此,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时代变了。就算有经验也未必管用,何况其实也没有。

 

因此答复邀请者说还是交流具体教学问题吧,觉得自己讲通识课有些体会,而且今后通识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方也同意了。后来要把报告放在教务系统的“教学有道”平台。提供的摘要有些不够上道,邀请人帮我修改一下以紧扣主题。

 

我也意识到相比于平台的要求,原来准备的材料过于“形而下”。报告时,加个“开场白”呼应平台主题。先提出问题“教学有道?”引用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再引用《易经·系辞》转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提出我所谓“技--道”的途径,肯定“教学有道!”然后就理直气壮地回到教学的技术层面。这或许就是我的“教学之道”,尽量在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这样具有操作性。

 

结尾时再次呼应题。结论讲过后,问一句,教学之道何在?然后就引用中外先哲的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对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后者用德语说原文效果也许更好,但我记不准了。这个套路,是女儿读小学时我辅导她作文时所发现的秘诀,在结尾随便加句话,可能就有拔高之奇效。例如,“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或者“仿佛看到他戴的红领巾更红了。”这可能就是杜甫所谓“篇终接混茫”。

 

戴帽穿靴,总算把技术面的交流烘托为“教学之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只是“胜负师”,不是“乾坤手”。因此只能做些事情,不喜欢讲道理。或许也是我还没有足够老,再老一些,自己做不了事情了,就可以教人家做事情;连教人家也没有具体建议,那时候就要必须学会讲道理了,虽然道理 is cheap。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42093.html

上一篇:沈阳辽宁省博物馆之东京富士美术馆西方绘画展
下一篇:松江辰山植物园之辰山
收藏 IP: 114.93.192.*| 热度|

11 王涛 郑永军 杨正瓴 王安良 郭战胜 周忠浩 汪运山 武夷山 王成玉 孙南屏 褚海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