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林磊,图娅:经络研究新视角

已有 184 次阅读 2024-6-27 16:1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林磊,图娅. 经络研究新视角.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198-200

摘要:经络作为中医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对其研究已进行了60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是要继续埋头前进,还是停下来抬头看路?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问题所在,提出了经络研究的切入点。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张家山汉简及马王堆汉墓医帛书的记载:①经脉理论发展到当时(约公元前一二百年),人们已经对十一条”脉”进行命名以区分之;②已经对各脉的循行分布有了相对具体的描述;③已经把部分病症按经脉进行分类;④至少已经运用灸疗法作用于经脉上的一定部位对相关病症进行治疗。根据这些记载,并结合《内经》中有关经脉名称、循行分布、病候、治疗的论述,可以推知如下信息:①经脉命名经历了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变化; ②对经脉循行分布及经脉病候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全面的逐步深人过程;③作用于经脉的治疗方法亦是由单一而多样化。从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古人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对经络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并最终确定的。此后两千多年,经络理论一直作为中医学的一种基础理论,针灸学的基础有效的指导着中医、针灸临床。

自从西方生物医学思想进人中国以后,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从根本上怀疑经络的客观存在。理由很明确:实证的解剖手段被西医成功的运用,且已经被证明是科学的,但却不能用来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客观的讲,在实证和结构的逻辑认识原则下,他们所持的认识是有道理的: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如果面对的是有着同样类本质的人,不论用什么样的认识方法,从什么样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直观结果必然有共同之处。然而,已有的经络研究与经典的经络理论存在着巨大的不协调:一方面经络的形态与其循行、联系被记述得何其清楚和细致,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被描写得何其重要和全面,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推拿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何其有效和神奇;另一方面,半个多世纪的经络研究,动用了包括数以万倍计的电子显微镜在内的各种现代化解剖、生理、物理检测手段,依然未能“如愿”的发现类似经络理论所描述的通道样或其他形态的独立、连续的物质结构。实证的概念无法被证实,所以研究者本着科学求实的精神,宣布中医所说的经络不存在。

面对上述经络理论在实证过程中呈现的矛盾,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给出了一些大相径庭的解释:一部分人认为古人创立的“经络学说”所揭示的人体奥秘属于“超科学”的科学,用现有的科学手段自然不能阐明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过是先民对血管或复杂的神经反射的原始、朴素的观察和认识,根本不值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兴师动众的进行研究;更有人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虽有一定的实体观测依据,但更大程度上却是古人直接运用“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在人体上虚拟的产物,因而是不可能证实或证伪的;还有一小部分人谨慎的意识到:这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与有局限的现代实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可能在于认识方法上的背道而驰。

2  问题出在哪里

经络实验研究:考察1950年代起世界各国有关科研人员、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众多经络研究人员进行的经络生物、物理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体上确实客观存在着一些线样分布或传导的现象, 这些现象是多方面的,如声、光、电、流阻、薄角质层、特殊结缔组织等;这些现象的分布或传导线路有相对的一致性,那便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经脉(穴)循行线;沿着这一循行线,用现代解剖、生理等手段并不能找到某种单一的、独立的、特殊的物质(除了水分子或组织间液)来承载那多方面的现象。于是研究者们认为:尽管“经络”有时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有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变异,但这种存在却有着普遍性、可重复验证性;在现代解剖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经络,它的一些属性似乎正是通过这些多样性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体经络是一种既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等有形结构有密切联系,同时又和它们存在明显区别的一套“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系统”。这一结论本身便是一种悖论,一事物之所以成立,在于其内部的特殊性”,“一个具体事物,如果它什么都是,那么它显然什么都不是。”

针灸临床研究:针灸临床的研究对经络研究是大有裨益的,至少它明白地向人们表明:经络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其科学性经得起在人类自身上进行的实践检验。但是仔细考察这些研究本身,可以发现它们实质上大多是偏于穴-症或穴-效关系的探讨;这种以穴代经的命题替换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经脉所体现的联系性、整体性、功能性等特质;同时在很多情况下跳过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腧穴是“长”在经脉上的。相比之下,有关临床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的研究倒似乎是“真的”对经脉的研究,然而却存在以偏概全的弊病,想要用循经感传来解释经络的多方面属性,虽然是由现象开始,却是固守于片面,未必能走到实质上来。

针灸文献研究:经络文献的研究给所有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这一点便是无与伦比的贡献。但由于专业的特点,使在史料学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过于注重训沽及考证,而对于更重要的内涵认识似乎有所忽视。并且学者们似乎没有给古人在实践和体悟中摸索、论争和犯错误的机会,把各篇、各时、各地的文献当成连续的来认识,一定要在表述形式上找出现存各种经络文献的关系,在推理过程中多少地忽视了历史的时间性,经验的地域性及并列性等。实则古人的语言是质朴的,言简意赅的,有时不可避免是片面的, 现代研究不能过于注重表面表述形式,而应从更深层的如认识论方法论、认知结构、价值判断等方面下力气。

3  问题的切入点

既然各方面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导师图娅教授曾指出[1]:“经络内涵远比目前经络研究所涉及范围大得多,因此对经络的研究过程中的偏颇和失误,将会直接导致中医学整体的损失,如果在经络研究40年,仍未得到科学实证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改变一下视角,这一切将继续困扰着我们,直到我们辩证地理顺我们中医科研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那一天’。”

如何“改变视角”?本文认为应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人手,通过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和总结原始的针灸文献,分离和净化经络理论认识初期人们对经络的各方面描述,给经络理论一个确切的定位。

之所以认为应从认识论、方法论入手研究经络理论,基于前人的启发与支持。如庞明[2]认为:“(l)用解剖的方法,所观察的是死的或离体的组织,要想从死东西上找寻体现生命信息、生命功能的气,以及循行的径路——经络,恐怕是缘木求鱼。决不能因为在死体上找不到气与经络,就否认其存在。(2)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由基本粒子乃至原子、分子构成的实体存在形式,另一种以场的形式存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收音机听到的声音、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图像,说明了电磁场的存在,但电磁场我们一般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当然我们并未断定气与经络就是以场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似乎可以说,只用传统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去寻找气与经络,未必是合宜的。”

刘长林[3]则认为:“分解式的视实体为终极原因的研究思路,是西方经典科学传统模式。在以简单性为特征的物质运动,如传统物理、化学领域,这种方法获得了极大成功,而一旦进人复杂性、不可逆性和非线性领域,就难于奏效了。分子生物学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利用双螺旋结构体远不能解释生命的众多行为。因此,对经络这种复杂生命现象的了解,不应滞囿于微观解析,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索。经络是中医发现的,中医学本有的解释应当受到尊重,应当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赵伟民[4]则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中医和气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已确证无疑就是‘科学’,不过这种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区别就在于这种 ‘科学’我们还不能用现代语言来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它内在的科学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西方科学还解释不了这种‘东方特色的科学’, 只能说明它自身的局限性,它本身仍需要发展。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论的不同:西方科学是实证科学,它只承认可观察的实在,仪器观察不到的就不承认;而东方科学是系统科学,它相信有连续的物质作用才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是不可观察的,只能通过思辨的方法来理解。”

刘天君更是提出“具象思维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5],中医学是主要运用“内求法”的体验科学,而西医学则是主要运用“外求法”的实验科学[6],二者对立统一,互为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

同时,近百年来,我国古代对人体生命认识的理论及方法正日益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重视。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说:“谁知道身心相关的概念的未来进展将在医学中需要怎样进一步发展呢?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复合体可能会在科学发展的最终状态中,发挥大于人们所承认的作用。“现代科学的成就不能成为古代科学的最后历史审判庭,因为科学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头。”惠勒感慨地认为:“人们已感觉到东方思想家所认识的一切,并且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的答案翻译成我们的语言,我们将得出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戈京则指出:“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理解的很好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观和哲学观。”

因此,今天的经络研究不能以当今的认识方法强加于古人,而是要通过把出土经脉文献及《内经》等针灸经典理论中有关经络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理论研究方法,梳理经络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把握古人的思想轨迹,从而找到古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规律,以此来解决经络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问题的关键所在

古人最可能运用什么方法完成了对经络的认识呢?确定了这一点,对经络的研究大概不只是“思过半矣”。因为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了:至少对于经络理论中的感性认识部分,我们可以重复古人的认识方法。如果可以得到足以形成经脉认识的结果,那么接着便可以用一切现代的先进手段对这种方法及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便应当可以解读经脉的全部内容了。

例如:假定古人是通过脉诊发现人体上下特定部位存在特定联系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脉的认识,那么我们便先验证一下脉诊是否可以发现这些特定联系;如果能,我们再研究脉诊为什么能,以及上下为什么联系,联系的途径是什么,与古人的描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不同;哪些是当时的局限,哪些是臆测,哪些是推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净化所得结果:客观规律部分进行重点研究,方可能得出好的结果。如果这一方法不能被证明是形成经脉认识的方法,便“提前”对由此提炼出来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其结果必然与经脉背离。

假定古人是通过穴位的偶然刺激引发的循经感传规律或由穴位的主治规律等总结而得到经脉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先用“必然”的刺激验证一下 “偶然”刺激及穴位的主治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这些规律足可以形成十一脉或十二脉或奇经八脉,那么再来研究这些点的刺激与脉的联系等等。

假定古人是通过某种气功训练得到经脉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便先依照这种气功的要求去做一下,如果真的可以得到足以形成十一/二或奇经八脉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便来研究这种气功手段为什么能得到这种认识,所得到的感性认识的载体是什么,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其它手段不能有这些认识,等等。

根据现有的研究,可以说,所有推测的对经络认识的“正规”方法(指除气功以外的方法)都不能在没有经络认识的前提下再认识经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古人,用我们现有的方法,不可能认识经络。也许有人会强调时代特点、文化背景、认知结构及哲学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文化、知识是有传承性,是可理解的,而不是不可知的。如果是对客观的认识,那么不管其中有什么样的主观表述或塑造问题,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他人也是可以再认识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经络研究者们坚持尊重历史真实的研究思路,允许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倡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突破陈陈相因的思维范式,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对这一(类)问题做出证实或证伪性的确切回答。

参考文献(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9999.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327):姐姐12岁了
下一篇:[转载]孔庆浩,图娅:从本体论理解中医的形上特性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2 杨正瓴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