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刘安平,殷平善:概念疏理与理论重建——《言天验人:中医学概念史要论》读后.

已有 370 次阅读 2024-6-26 08:17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刘安平,殷平善. 概念疏理与理论重建——《言天验人:中医学概念史要论》读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4):64-66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跨世纪中医学人,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学遗产进行世纪回眸,并对它的未来进行精心筹划。虽然见仁见智,但精深广雅之作并不多见。图娅博士的专著《言天验人:中医学概念史要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言天验人》)则别开生面,新意叠出。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有条不紊地揭示和疏理中医学悠深的理论渊源,无论是思想的深刻性,还是语言的表述方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1 历史遗产与学术创新

以《黄帝内经》为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在秦汉时期便已形成。2000余年的历史嬗变,犹如黄河之水,尽管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有时一泻千里,有时百折千回,但总是沿着既定的轨道演进。一直到今天,中医学从基本概念到基本诊疗方式,大致上仍然保持了原来的文化形态。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民族和国家的生存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和中医学人也在各自的领域充任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角色。几代人的奋力拼搏,终于使国家民族未亡,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中医学术也历经艰辛,几遭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

面对这一份闪烁着华夏民族智慧之光却也存在糟粕的丰厚遗产,新一代中医学人又面临选择的困惑。他们既没有上几代中医学人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也没有外敌侵扰的切肤之痛,所受教育古今兼有,中西结合。他们可以比较理性地对待包括中医在内的文化遗产,也可以从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出发,来审视和剖析这一遗产。但或许使命感不够强烈,也许中西医学功底和文化底蕴尚欠深厚,泛泛之论并不少见,而要真正构建新的理论却是力不从心。《言天验人》一书的作者则有某种超越,在对待中医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言天验人》的表述是理性的、客观的和适中的。她既没有像老一代中医学人出于救亡图存的激愤之情,对中医遗产不加批判地肯定,也没有像某些食洋不化或全盘西化论者,对中医遗产予以太多的否定。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也是建立在作者对古今中外哲学、科学技术史、文化人类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深厚积累,以及对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深刻理解与本质把握基础之上的。要研究一门学问,就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它,包括有关的背景知识及材料。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审查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报告中指出:“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他解释道:“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寅恪先生又说:“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陈先生对古代文化遗产和中西思想交流的精辟论述可谓深得要领。《言天验人》中医理论遗产做了一番清理和研究工作,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中医学的主要概念,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它们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关系和演化的历史进行了独创性的论述。

很显然,作者回溯几千年的中医概念流变史,在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探索,其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整理继承这份遗产,而是为着层层剥开中医学概念及由此构建的理论体系的文化哲学外壳,还原其质朴的医学内核,再将其内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整理提高,使其与现代科学找到契合点,赋予其新的含义,促使中医学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型。虽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但我们欣喜地看到,《言天验人》作了一次开拓性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还只是刚刚开始,其确切性尚有待时间与实践的考验,有些观点也还不够成熟,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正是学术的生命之源。正如作者所言:“历史是会对她进程中发生过的现象做出评价的,而为了使中医学不仅仅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而被后人评价,还需要我们当代中医学人的上下求索。”[2]

2 宏观与微观之间

在学术旅程中艰难跋涉的一代代学人,虽然有众多的斯芬克斯之谜缠绕着他们,但他们似乎都会面临同样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宏观把握与微观解析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这两组矛盾,就会使其学术成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处理不好则适得其反。当然,有的学者以深度见长,以小见大、条分缕析,入木三分;有的学者则以广博名世,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如虹。由于中医学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处境的两难困境,中医学人所遇到的困惑或许更多一些。面对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盘根错节的历史难题,又要面对现代科技浪潮的强劲冲击,解构原有理论体系而构建新的理论大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作为个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披荆斩棘地勉力为之。《言天验人》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该书较好地处理了宏观审视与微观剖析之间的关系,既不同于那种空泛的不着边际的“回顾与展望”,也不同于某些见木不见林的“管窥”“偶得”之类,它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从源及流地考察了中医学中两个层次(哲医通用中医专用) 的9个基本概念,详细论述了这些概念的起源、形成和演变过程,尤其对中医学概念体系的“虚化”“泛化”及“超形态结构”形成的原因与局限的剖析显示出本书的深度。萧萐父先生认为该书“引出了中医学现代化有必要改变认知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前瞻性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超迈医学而具有了思维科学与文化哲学的意义。[2]”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有趣的是,《言天验人》的书名便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意义。它从宏观宇宙,到细察人体,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追问到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专业概念。它选择的是多视角、多平面的研究方法,但又很好地将史和论有机地结合,使论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以论带史,史论结合,从史开始,以论为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显而易见,本书和一般中医史著作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单纯地去总结中医学辉煌的昨天,而是着眼于中医学的今天与明天。作者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梳理与考量,立足点是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为着变更中医学理论传统的表述方式,寻求中医学术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即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世界语”与“普通话”,作者向这个方向进行了艰辛的努力。诚如作者所言:“中医学理论体系要面向全人类的卫生保健,就应该努力跨越学科自身的民族性内容,因为文化屏障阻滞着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而这种跨越和沟通的起点,就在于变更中医学理论传统的表述方式……做一番从基本概念到理论体系的破译和诠释。[2]”“中医学就其医学理论水准和技术操作水准的总体言之,20世纪中依然处于‘经验医学’阶段,而今天我国以至世界各研究机构数以百万计的中医药学研究者的惮精竭虑地工作探索,也正是努力促进中医学早日走出‘经验’,走向‘理性’;摆脱‘前科学’或‘潜科学’的层面,融入人类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主流”[2]。

作者在“后记”中颇具深意地指出:一切认为医学可以逃出哲学的想法是浅薄的。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思辨与实证、分析与综合、过程与结果、精确与混沌、变化与静止、部分与整体、形质与机能之间,在承受着其张力的同时,努力捕捉和把握它的平衡“度”,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理论勇气。该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并增加了几篇近年的作品。作者热情奔放,运用的是诗一样刚健、清新的语言,斐然文采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是“探寻思想轨迹丛书”之一,作为“文化哲学医史学派”的一部力作,《言天验人》所取得的成就令我们振奋。我们希望作者继续勇敢地探索,有更精彩的作品问世。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同仁来关注和从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创新工作,期待着出现更多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07-512.

[2]图娅.言天验人:中医学概念史要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5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9738.html

上一篇:[转载]图娅: “道器观”“意象论”与中医学理论的超形态特质
下一篇:[转载]以赛亚·伯林: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