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扶桑花开赛牡丹,植株全身均可药

已有 1206 次阅读 2024-6-26 08:00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20240625_091309.jpg

《咏佛桑花》

孙元衡

烧空处处佛桑燃,寒暖花魂总放颠。

大海东头当晓日,丹山脚下对晴烟。

眼明五月朱榴火,泪溅一春红杜鹃。

粉白嫩黄相映发,遥情将向洛阳天。

IMG_20240625_091302.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扶桑

【拼音注音】Fú Sānɡ

【别名】大红花、红木槿、月月红、木花、公鸡花。

【来源】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以根、叶、花入药。根、叶全年可采,夏秋采花,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解毒,利尿,调经。根:用于腮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白带,月经不调,闭经;叶、花:外用治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花: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根或叶0.5~1两;鲜花1两。鲜花、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IMG_20240625_091236.jpg

《中药大辞典》:扶桑花

【拼音注音】Fú Sānɡ Huā

【别名】花上花(《南越笔记》),大红花(《汉英韵府》),土红花(《陆川本草》),大红牡丹花、吊钟花(《南宁市药物志》)。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生境分布】常栽植于庭院,亦有野生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朱槿(《南方草木状》),又名:赤槿、日及(《南方草木状》),桑槿(《酉阳杂俎》),佛桑(《岭表录异》),扶桑(《纲目》),福桑(《广东新语》),舜英、小牡丹(《两粤琐语》),红木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叶互生;阔卵形或狭卵形,长7~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突尖或渐尖,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或除近先端外几乎全缘,秃净,或于背脉有少许疏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有一短或长、有节、广展或倾斜的柄;小苞片6~7枚,线形,分离,比萼短;萼绿色,长约2厘米,5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尖锐;花冠直径约10厘米,花瓣5,倒卵形,圆端,通常玫瑰红,但亦有淡红、淡黄或其它颜色的,有时重瓣;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圆筒;子房5室,花柱5裂,柱头头状,雄蕊筒及柱头甚长,超出花冠外。蒴果卵形,有喙,光滑。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花含矢车菊素-二葡萄糖甙、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甙和槲皮素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朱槿中含甙类物质,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作用,40~8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此甙(非纯品),可急剧降压,稍回升后又复降低,持续1~2小时。此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影响,脊髓犬身上同样降压。对平滑肌(大鼠、兔、豚鼠小肠,大鼠、犬及兔支气管,兔子宫等)有致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能收缩蛙腹直肌(0.2~1毫克/毫升),并能被筒箭毒所部分拮抗,在小肠平滑肌标本上,0.1~0.3毫克;毫升的甙类物质在引起收缩以后,可转向松弛,并拮抗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织眩、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后者乃对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与兴奋胆碱能受体的致痉作用,似乎并非同一物质。

【性味】甘,寒。①《纲目》:"甘,平,无毒。"②《本草求原》:"甘,寒,"③《陆川本草》:"性凉,味淡。"④《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凉血,解毒。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①《广东新语》:"润容补血。"②《本草求原》:"有红白二种,白者治白痢白浊,红者治红痢赤浊,饭上多蒸多晒,浸酒。"③《岭南采药录》:"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④《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⑤《南宁市药物志》:"煲猪肺治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痈疽,腮肿:扶桑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纲目》)。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625_091200.jpg

《中华本草》:扶桑花

【拼音注音】Fú Sānɡ Huā

【别名】花上花、大红花、吊丝红花、土红花、大红牡丹花、吊钟花、木花、朋红、公鸡花、佛桑花、贼头花、紫花兰、状元红。

【英文名】Chinese Hibisci Rosae- Sinensis Flower,Flowr of Chinese Hibiscus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扶桑,产高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色者尤贵,呼为朱槿。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朱槿 常绿灌木,高约1-3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20mm,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被毛;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3-7cm,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 萼钟形,长约2cm,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漏斗形,直径6-10cm,玫瑰红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4-8cm,平滑无毛,有缘。花期全年。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环境,不耐严寒。枝条萌发力强,耐修剪。宜在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栽种。南方露地栽培,北方盆栽适于中温温室。栽培技术 :用扦插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早春至晚秋随时可以扦插。插条以一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最好,长10-12cm,剪去下部叶片,留顶端叶片,切口要平,插于沙床,并每天喷水,保持18-25℃温度,85%左右湿度,20d后即能生根成活。嫁接繁殖:多用于扦插困难或插期长、成活率低的重瓣品种,枝接和芽接均可,砧木用单瓣扶桑。田间管理 :春、夏施氮肥为主,秋季施磷、钾肥为主,冬季停止施肥。病虫害防治 :介壳虫、蚜虫和黑斑虫,可用1500倍乐果和波多液喷洒。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皱缩成长条状,长5.5-7cm。小苞片6-7枚,线形,分离,比萼短。花萼黄棕色,长约2.5cm,有星状毛,5裂,裂片披针形或尖三角形;花瓣5,紫色或淡棕红色,有的为重瓣,花瓣顶端圆或具粗圆齿,但不分裂。雄蕊管长,突出于花冠之外,上部有多数具花药的花丝。子房5棱形,被毛,花柱5。体轻,气清香,味淡。

【化学成分】花含槲皮素-3-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diglu-coside),槲皮素-3,7-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7-diglucoside),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diglucosdie),矢车菊素-3-槐糖甙-5-葡萄糖甙(cyanidin-3-sophoroside-5-glucoside),山柰酚-3-木糖基葡萄糖甙(kaempferol-3-xylosylglucoside),矢车菊双甙(cyanin),槲皮素(quercetin),矢车菊素(cyanidin),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矢车菊素-3-槐糖甙(cyanidin-3-sopho-roside),β-扶桑甾醇(β-rosasterol),及环肽生物碱。

【药理作用】朱槿中含甙类物质,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作用,40-80mg/kg静脉注射此甙(非纯品),可急剧降压,稍回升后又复降低,持续1-2小时。此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影响,脊髓犬身上同样降压。对平滑肌(大鼠、兔、豚鼠小肠,大鼠、犬及兔支气管,兔子宫等)有致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能收缩蛙腹直肌(0.2-1mg/ml),并能被筒箭毒(4×10-8)所部分拮抗。在小肠平滑肌标本上,0.1-0.3mg/ml的甙类物质在引起收缩以后,可转向松弛,并拮抗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后者乃对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与兴奋胆碱能受体的致痉作用,似乎并非同一物质。

【归经】心;肺;肝;脾经。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化湿;解毒。主肺热咳嗽;咯血;鼻衄;崩漏;白带;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广东新语》:润容补血。2.《本草求原》:有红白二种,白者治白痢白浊,红者治红痢赤浊,饭上多蒸多晒,浸酒。3.《岭南采药录》: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4.《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5.《南宁市药物志》:煲猪肺治咳血。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625_091147.jpg

《中药大辞典》:扶桑叶

【拼音注音】Fú Sānɡ Yè

【出处】《纲目》。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叶。

【化学成分】叶和茎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谷甾醇。

【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大鼠后肢灌流及麻醉狗血压(0.1克/公斤静脉注射)均无明显作用。上述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时毒性不大(两只小鼠给1克/只,24小时内不死或只死1只)。对人可认为无毒性。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②《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治痈肿,毒疮,衄血。①《纲目》:"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②《福建民间草药》:"解热毒,消痈肿。"③《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④《南宁市药物志》:"捣碎敷脓疮。"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625_091140.jpg

《中华本草》:扶桑叶

【拼音注音】Fú Sānɡ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Hibiscus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叶,随用随采。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朱槿 常绿灌木,高约1-3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20mm,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被毛;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3-7cm,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 萼钟形,长约2cm,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漏斗形,直径6-10cm,玫瑰红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4-8cm,平滑无毛,有缘。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叶含C16-C32碳氢化物(carbohydron),其中C17、C23、C25、C31碳氢化物为主,C21-C30高级脂肪醇,其中以C26、异-C28、异-C30、高级醇为主,C8-C28脂肪酸,其中以C8、C12、C14、C16、C18:2为主,苹婆酸(sterculic acid),锦葵酸(malvalicacid),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caxeryl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还含具抗补体活性的木槿粘液质-RL(hibiscus-mucilage-RL)。

【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大鼠后肢灌流及麻醉狗血压(0.1g/kg静脉注射)均无明显作用。上述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时毒性不大(两只小鼠给1g/只,24小时内不死或只死1只)。对人可认为无毒性。

【归经】心;肝经。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消热利湿;解毒。主白带;淋证;疔疮肿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2.《福建民间草药》:解热毒,消痈肿。3.《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4.《南宁市药物志》:捣碎敷脓疮。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625_091119.jpg

《中药大辞典》:扶桑根

【拼音注音】Fú Sānɡ Gēn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根。

【性味】《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治月经不调,血崩,白浊,白带。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②《南宁市药物志》:"治白浊,白带。"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根皮:调经,止咳,消炎。治月经不调,支气管炎,宫颈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625_091029.jpg

《中华本草》:扶桑根

【拼音注音】Fú Sānɡ Gēn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Hibiscus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取,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朱槿 常绿灌木,高约1-3m。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20mm,上面被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12mm,被毛;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长4-9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都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花梗长3-7cm,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小苞片6-7,线形,长8-15mm,疏被星状柔毛,基部合生; 萼钟形,长约2cm,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漏斗形,直径6-10cm,玫瑰红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长4-8cm,平滑无毛,有缘。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根皮含(E)-11-甲氧基-9-氧代-10-十九烯酸甲酯[methyl(E)-11-methoxy-9-oxo-10-nonadecenoate],(E)-10-甲氧基-8-氧代-9-十八烯酸甲酯[methyl(E)-10-methoxy-8-oxo-9-octadecenoate]及三种环丙烯类化合物。

【归经】肝;脾;肺经。

【性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调经;利湿;解毒。主有经不调;崩漏;白带;白浊;痈疮肿毒;尿路感染;急性结膜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2.《南宁市药物志》:治白浊,白带。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根皮:调经,止咳,消炎。治月经不调,支气管炎,宫颈炎。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625_091020.jpg

相关博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39733.html

上一篇:紫薇药用价值高,茎花叶根均可药
下一篇:一只面朝大海的狗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17 池德龙 刘进平 汪运山 高宏 杨卫东 阎影 杨正瓴 崔锦华 刘炜 杨学祥 钟炳 孙颉 郭战胜 杨顺楷 王涛 胡泽春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