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an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xianhua

博文

故乡祠堂

已有 1444 次阅读 2024-6-18 08: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对于故乡的村落,祠堂、樟树、水塘和古井几乎是村村必备的标配。其中祠堂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既是农村人的精神家园,又曾是农具放置的场所,还是一个村民一生重要仪式的举办地。

与樟树、水塘和古井均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不同,祠堂是人文建筑。在中国的东南地区,祠堂甚多,这主要源于南宋大儒朱熹在理论上突围了“皇室与贵族建家庙”的限制,提倡平民可建造供奉祖先的“家族祠堂”。在他本人故乡的江西,村村大兴宗祠,并基本形成了一个宗族为一个自然村落的基层形态。

image.png 

2022年暑假拍摄)

作为一个村落的地标性建筑,祠堂的规模最为宏大,其占地面积、建筑高度、细节考量和建设成本都在本村的建筑体中排在首位。以我村为例,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前是小广场,俨然就是天安门及其广场的架势,民居则排列于其后方与东侧形成纵横交错的巷子。农忙的时候小广场可以用作晒谷坪,农闲的时候也是村人休闲之处在夏日纳凉,最炎热的时候夜晚我们就躺在小广场上的凉席睡觉而仰望星空。再南处是入村的路与路两侧的水塘,侧前方则是供养一村人饮用水的古井。进入祠堂大门是前廊,有2根石柱支撑,并刻有对联:

瑶山作玉屏云树苍茫真是不墨图画

湖水流金带波澜萦绕恰好映满庭冠裳

门口两侧有两座石头神兽,那也曾是我儿时的坐骑,它们守护祠堂大门已经一百多年了。祠堂外形上是典型的江右建筑,燕尾式的马头墙耸立。大门上方的大石上刻写了四个横排的大字“魏氏宗祠”,与故乡中其它村子中“*氏宗祠”一样告诉外人此村的姓氏;后面有几个竖着的小字“光绪十六年夏月建”,彰显村子的历史底蕴。跨过大门的石门坎,左方角落是大鼓,其鼓声为举办集体活动的讯号;中央位置则是南方特有的天井,用于采光,并且有水沟与村外的水塘连通;围绕天井有四根圆木柱子及厅堂内两根圆木柱子,用以支撑建筑的中心重量柱子上有长长的对联,刻有描述家族的“文治武功”、“儒家教义”、“美好祈愿”等,词语讲究对仗并用词华丽,以至于我一直无法记住。祠堂最后靠墙上方是一大木匾,横着写着“端本堂”,与门口的“*氏宗祠”构成了“祠堂”,“祠”给的信息是姓氏,而“堂”给出了儒家式的家规和信仰内涵。下方有竖写的鎏金小字,有好几百字,开头是“魏氏家训”,结尾处标注为同治三年所立后重录,核心内容主题就是“上忠君爱国下孝亲敬长“之类的。

(此次寒假特意抄录了祠堂内的对联,如下

祠堂家训两侧联: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迩之为仁人孝子

顺移于长孝移于君远之既义士忠臣

圆木柱子对联一:

以真诚求团结一公子孙血脉同源

正己身作表率全族老幼肝胆相照

圆木柱子对联二:

求知良能开端必尊师重教

    人性水源木本乃敬老爱幼

圆木柱子对联三:

俭以养德忠厚庄端前程远

    清正廉明仁慈为本后裔昌

圆木柱子对联四:

端出玉纸绘蓝图景观千姿百态

本着赤胆伴红心信誉四面八方

圆木柱子对联五:

以端品行扬声颂名承先贤教诲人文辈出无穷

正本思源慎终追远赖祖宗功德子孙瓜瓞绵延

圆木柱子对联六:

端庄文雅愿唐湖子弟以家孙见言行

本分厚道望魏氏父老正己身教后人

其中有五副对联出现“端本”,端本为本村堂号;有四副对联出现“以正”,魏以正为本村开基者)

祠堂的西侧门连接的是厨房,村中有红白喜事时,在厨房准备好食物可直接端入祠堂的席中。祠堂内大约能摆20张八仙桌,能容纳大于200人的聚餐。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时刻如出生、结婚、下葬的仪式都通常在祠堂中办理。在正月的添丁仪式,许多村的祠堂会挂上写有新出生男丁姓名的灯笼,以告知祖先并祈求庇护。婚礼中,新娘需要先进入到男方的祠堂中进行跪拜仪式,这是民间结婚最重要的环节,之后从东侧门出去到自家的婚房中。人过世后,其棺木也是放在祠堂中,接受亲友的告别后,再抬到村里的山上下葬。考学、做寿、上梁等喜事的筵席多数也在祠堂中办,出席这些活动的客人一般为本家、亲戚与好友。此外,还有几个集体活动只与本村人有关大年初一的团拜,村中的男丁会来到祠堂中相互拜年;清明节的集体祭祀——当地俗称“挂纸”,村中人也会聚集在祠堂先拜完牌位后,上山到祖坟插上纸钱。

与西方的教堂不同,中国的祠堂除了宗教式的象征之外,也有许多世俗功能。曾经祠堂因为空间大用作做手工如木工、篾匠活等的临时场所,也曾堆满了杂物,各家的农具如板车、收割机,后面村中出于祠堂的严肃性规定杂物只能放在自家里或另外一个祠堂。祠堂位于新祠堂的东侧20米左右,也坐北朝南,显然它建造的历史更久远具体什么时间甚至我都没考究出。除了正门还略微有点威严气势,整个建筑显得垂垂老矣,其实它早期的规模其实很大,许多部分都村民建房蚕食了剩余部分则成了杂物堆放地

在故乡中较大的村落中,有几个祠堂是很正常的。除了一个最大的总祠堂为全族人所有,某一房的人足够兴旺的时候,就会建分祠,总祠分祠均有自己的堂号,一房的活动则是在自家分祠进行则只用于全族人的大事。最大的总祠面积可至数千平米,以至于在特殊时期往往作为它用,如苏区红军革命期间,离我村祠堂50米的梁家总祠为红四军总部,现在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许多大祠堂在旧时就设有私塾学堂供本族子弟读书,后来到了新社会甚至有整座祠堂都改做学校。

image.png  image.png

(梁家总祠外景与天井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时期在故乡走亲访友去过许多村落,后来旅游也去专访过许多开发的古村,见过各种祠堂,有各式各样,如一进单厅式、一井两进式、两井三进式、三井三进式和庭院天井式,有无门楼或参亭,多数都是明清所建。也有近年有些村子的祠堂成危房而重修的,通常还会刻上捐款人的名单,从捐款中可以看出,最高不限,下限中男丁一般是几大千,而出嫁的女性也会有五百一千的要求,这基本延续了故乡重男轻女的传统;还有少数的村落祠堂倒塌后,或许因为财力有限等原因并未修葺,如此村子则往往会被外村瞧不起、其村民会被视为不肖子孙,可见祠堂在宗族社会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山区的村落,不同姓氏的人为了躲避战乱聚居形成杂姓村落。如此村子的人也会一起建一个祠堂,由于无法写“*氏宗祠”,就前面冠以村名为”**村祠,除了没有其它宗族祠堂的供奉祖先之外其它功能基本都一样。另外如两三姓的人共居一个村落,它们对外的名称“*村*家”,祠堂门口凸显其“*家”的姓氏。

平民的祠堂出现在乡村中已有千年之久,还能活着的祠堂依旧在讲述其家族的历史,在何年从何地迁来此地,送走了一茬又一茬人,也迎来了更多的新生命。故乡的祠堂经历过风雨洪水蚁虫的威胁,见证过族人的欢聚、团结或纷争、村落间的械斗、革命的起落与政权的更迭,每座祠堂加上每一个村子的族谱就是一部民间底层人的历史。在过去四十年,我国已由农业社会转型至工业社会,宗族社会的象征符号——祠堂会不会像许多旧物一样消失或进入博物馆,未来它们是否值得保护、如何保护、能否保护好,让时间来回答吧。

2024.02

2024.06科学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7850-1438628.html

上一篇:水稻的一生
收藏 IP: 61.157.97.*| 热度|

2 孙南屏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