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见证“蚂蚁”种大树 精选

已有 3832 次阅读 2024-6-17 17:30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jpg

上周末(6月14~16日)参加了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碳寻团”首站活动,赴云南大理云龙县实地考察滇金丝猴生态廊道的修复工作。

这是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项目捐资,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开展的合作项目,从2019年开始至今,在大理云龙、迪庆维西、怒江兰坪捐资种植华山松、云杉及冷杉179万株,总面积约1.4万亩,助力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及社区发展工作。

2.jpg

谈到植树,云南并不是缺树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我们这次去的大理州云龙县,覆盖率超过70%,只要不发生人为毁林,保护措施到位,森林植被应还会扩大。但这仅是从宏观角度看,若深入一些,了解一下生态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就会暴露出具体问题。

滇金丝猴生存在云南海拔3000至44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是以群体形式栖息的独特灵长类动物。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不当活动,如过度放牧和砍伐,滇金丝猴生存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林地被破碎化,导致种群隔离,基因交流受限,近亲繁殖,种群退化。

目前,滇金丝猴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应运而生,即在不同的林地间植树,重新连接被分隔的金丝猴栖息地,使这些生性敏感、不肯轻易下树的猴群可以通过树间活动在更为广阔的林地中迁移,寻觅伴侣。

4.jpg

6月15日,“碳寻团”成员乘车上山,七盘八绕,最终在海拔约3000米处遇阻,然后徒步爬到3200多米的植树区域,是两片树林间的一块山坡地,确实光秃秃的,仅有些矮小的荒草,树木全无。两片树林中各生存着一个滇金丝猴种群,大的约为200多只,小的仅有20多只,隔林相望,不曾往来。当地保护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说这些地方以前都是林区,但没有保护措施,大约在上世纪50~60年代被过度采伐,直到90年代后才逐步建立了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

5.jpg

放眼望去,已有了成片的小树苗,是前人的成果,但尚很矮小,显然不成气候,据说要想达到连接两片林地、构成生态廊道的成效,至少要20~30年的时间。滇金丝猴的寿命大约也是20年,看来目前的小树只能承载下一代猴的希望了。

到了现场,自然不能仅是见证他人的奉献,每个人也都抄起铁锄,挖坑填土,栽种了各自的树苗,为生态廊道和绿色低碳留下一份印迹。

6.jpg

通过亲身体验,对生态系统的演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绝不是单纯的山水林田、动物繁衍、人类活动那样简单,其中有着内在的运行规律,包括与天气气候在内的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既复杂又脆弱,哪个连接点出了问题,都会使系统受到损害或崩溃。

“新京“引领寻碳路,

见证“蚂蚁”种大树,

期待来日再上山,

𤠣绿色好去处!

7.jpg

大理洱海

二维码.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1438574.html

上一篇: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AI发展之路
收藏 IP: 223.72.121.*| 热度|

10 尤明庆 杨正瓴 张学文 崔锦华 孙南屏 王从彦 杨卫东 康建 檀成龙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