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g5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5912

博文

二十四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经验教训 (与青年教师交流并分享) 精选

已有 5521 次阅读 2024-6-17 16:0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自2001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指导博士生研究生以来,,本人已经完成了五十余名博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近期借着与青年教师交流的机会,比较系统地整理了一下自己在二十四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经验教训。

 

三条未必正确的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一、在师生双向选择时,及时让准硕士生或准博士生们了解课题组的规章制度、管理规定、课题组文化,以免研究生入学后发现自己的设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从而引发各种“水土不服”,进而产生严重的师生不匹配现象甚至是师生间的理念冲突、作法冲突,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

(1)什么是最好的导师?什么是最好的研究生?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契约精神和合同意识,研究生入学时(甚至入学前)把可能预见的各种事情及风险说在前面,师生双方都做好心理准备、达成共识或基本共识,避免日后遇到事情就互相指责对方采取了欺骗手段。讲诚信、说话算数、亲兄弟明算账,这是老少皆知的道理,但在有些时候,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

(2)课题组的规章制度,最好是落在纸面上,而不是口口相传、因人而异。课题组的规章制度,应当对导师和研究生都有约束和激励作用,而不是霸王条款,只约束研究生而不约束指导教师,需要以“德”服人、用制度来规范师生双方。

(3)制订课题组规章制度时,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承认个性间的差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因材施教留空间。规章制度是要求人人遵守或执行的,当规章制度不切实际、要求过高,都达不到的话,就形同了虚设。

(4)课题组文化和风格传承,需要长期积累、长期用心建设和精心经营,指导教师应当建设好自己的学术简历,为师生交流、同门交流提供便捷途径和平台,以便于准研究生、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校友及时了解课题组的学术成果和各项工作进展,有利于增强归属感。很多事情的公开透明,对师生双方都是保护和约束。

 

二、年轻人思想活跃、自我意识比较强。在年轻人遵守法律法规、课题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指导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年轻人的活动,最多是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强迫或强制研究生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当年轻人在遵纪守法方面出现偏差,公事公办、不护短,成年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年轻人在执行课题组规章制度方面有偏差时,教师需要及时指出,讲事实摆道理,一视同仁、宽严相济,不宜一下拍死。

(1)教师不必事事都跟学生“怄气”,看不惯学生这个、看不惯学生那个的,冷静地换位思考一下:当师生产生分歧甚至是冲突时,难道教师都是正确的、学生都是错的?非也,教师也不是圣人,也会出错的。再往远处想一想,我们教师年轻时,当你是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时,你没犯过错误、你永远正确?你的导师是如何对待你的?切忌复制悲剧!切忌严以律人而宽以待己!人间需要有爱心,教育需要有温度。

(2)教师比研究生年长,社会阅历多,最好在言行方面给研究生做出好榜样,尽量不误人子弟,让学生真正在内心认可你,或者说不是在毕业后对你颇多微词。“四有好老师”应是我们每个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努力方向,即便执教生涯不是那么辉煌和亮眼,起码也要做个“真凡人”,而不是“伪君子”。

(3)学生的出身和性格不同、学术追求不同、学术成果不同、学术贡献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做事方式不同,等等。教师需要承认现实、接受现实,尽量关注每一名学生、对每一名学生不轻言放弃,多多看学生入学后的进步量,不能让学生感觉教师过于“势利眼”,每一名学生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教育,是积德行善的事业,教师不要对学生过于“生气”,火大伤身,对师生双方都是伤害。

(4)课题组需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诣的师生关系、同门关系,避免人人自危、只琢磨人而不琢磨正事,教师要带头示范、坚持原则和方向,敢于管理,扬正气压歪风。成年人的三观也许很难改变,可能会在局部时间或地点有所调整,但“个性化”、“学术民主”、“学术自由”不是绝对的,需要倡导家国情怀、公益精神、集体观念、助人意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教育的悲哀!

 

三、对研究生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指导教师)而言,如何指导研究生也是一门学问,万事开头难,切忌闭门造车,切忌凭“自己的经验”来行事,“跟着感觉走”是害自己害学生的节奏,第一届和前几届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师生满意度,对树立指导教师“金字招牌”和“口碑”是非常关键的。建议多学习一下身边的成功导师、暗自剖析一下身边的“不太成功”导师,多从网络上虚心学习一下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关注一下别人“翻车”的原因。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切忌狂妄自大、坐井观天。

(1)在“科学网(www.sciencenet.cn)”上,能找到很多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处理、科研方法方面的精彩博客,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王德华老师、复旦大学的马臻老师、湖南大学的文双春老师等,长期以来,发表了多篇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博客,值得我们静心地品味、欣赏和学习,可从中找到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看不看,认真看了吗?工作紧张、没时间,并不是硬气的理由,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2)长期关注“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每年都推出大量的“优博风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优秀的博士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如何成长起来的,优秀博士生的导师们是如何做的;从而有利于我们有方向性地去思考、去行动。另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都有大量的优秀研究生培养、优秀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等方面的文章,值得阅读和借鉴。

(3)应当长期高度关注自己所在学科所对应的行业或学会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包括优博和优硕)评选情况,找到借鉴和学习的模板,看到自身差距和努力方向,激发前进的动力。

(4)很多科研名家或教学名家,先后出版了多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书籍,借得我们虚心研读,如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的“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另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专业期刊上的一些相关论文,读过之后,有启发,或者引起共鸣。找到合适的办法和途径,找准发力点、巧用力,事半功倍。

 

三条未必正确的教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疾苦,不能空谈情怀,需要想方设法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补助和生活待遇,如此,才有可能鼓足学生的科研干劲,有利于研究生和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

(1)由于课题性质和科研经费原因,我们课题组长期以来,在这方面比较欠缺。但教师需要给学生说明,我们确实是经费不足,而并非有钱不发或者有钱只给教师发,所有研究生有权利了解我们的经费使用情况,公开透明,以便于得到学生的理解,否则,有产生积怨和误解的风险。

(2)每月定期发放基本补助,充分照顾到每一位研究生,不分三六九等、不搞歧视,尊重学生的人格、坚决不搞所谓的各种名目的“罚款”,对全体师生公开透明,研究生入学时就有了解。目前的额度不高,无法彻底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

(3)不定期发放绩效补助,根据学生的学术成果、对课题组的学术贡献、参与课题性质、师生事先约定等,不搞大锅饭,有差异,实事求是,尊重学生的具体劳动,不把学生当成免费或廉价的“学术民工”。

 

二、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

(1)长期以来,课题组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长、科研工作进展、学位论文工作,但对学生的家庭实际困难、生活环境异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和心理波动关注不足,往往以学生个人隐私、学生本人未主动反映等理由而重视不够。

(2)纸面上和口头上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但真正的激励措施不到位,课题组层面的集体活动和团建活动较少,不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3)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不足。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把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好,其次是真正重视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关注、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及时从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获得帮助,避免贻误最佳时机。

 

三、选拔研究生和招收研究生时,坚持原则、严格考查,不搞无原则、有失客观的推荐或接收。

(1)对于学业基础较差、学术水平较差,各方面条件不理想的学生,在报考硕士生和博士生时,不主动推荐给别的导师,尤其是不给别的导师主动推荐博士生生源,以免将来落埋怨。

(2)对于别人推荐给课题组的学生(硕士生生源和博士生生源),需要擦亮眼睛、严格甄别,不能碍于所谓人情和面子而无条件接收。

(3)有硕士生或博士生在校外课题组、国外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时,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需要与学生保持联系、全程了解动态和进展,避免失联和失控,否则,如果学生出现学业问题,课题组和导师也将遭受重大损失。

 

研究生培养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式,没有通用不变的模板。

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也是导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师生的目标是一致的。

最终应当是多赢(学生、导师、学科、学校、社会、家庭、行业,等等)的局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3717-1438557.html

上一篇:今年参加和旁听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的体会
收藏 IP: 123.115.234.*| 热度|

20 崔锦华 郭战胜 赵乐 王涛 张俊鹏 杨正瓴 周健 王从彦 郑永军 郑强 黄永义 毛泽鹏 唐小卿 谢煜 邝宏达 王超杰 王德华 赵鹏 guest93501353 guest0152052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