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 & He Publishing 华誉出版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hepublishing 出版创新﹑及时﹑有影响力的生物医学期刊和图书

博文

FIM|麻黄中不仅含麻黄碱!全面综述:麻黄的植物化学成分、传统用途、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

已有 686 次阅读 2024-6-11 14: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文“Phytochemicals, Traditional Uses, Biological Effects, and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phedra alata”在期刊Future Integrative Medicine上发表。

投稿:2023年5月22日;修回:2023年6月25日;接受:2023年11月5日;上线:2023年12月13日

本文翻译整理:FIM青年编委赵兴桃(成都中医药大学)

截屏2024-06-11 14.29.52.png

研究背景和目的

麻黄(Ephedra alata)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传统上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寒战、过敏、感冒、咳嗽、水肿、发烧、流感、鼻塞和头痛的治疗,与其富含的麻黄碱类生物碱有关。然而,近年来已从麻黄中提取出多种化合物,如脂肪酸、鞘脂、挥发性化合物、还原糖、黄酮类、酚类化合物和生物碱,均显示出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糖尿病、抗高血压、抗肥胖、肾保护、肝保护、解热、镇痛、抗乙酰胆碱酯酶、抗酪氨酸酶和抗尿素酶等生物活性,是天然药物和营养补充剂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综述对麻黄的植物学特征、传统用途、植物化学成分、药理学特性、分子机制以及毒性进行了全面概述。

综述主题探讨概括

一、传统用途

在中国,麻黄被用来治疗花粉热、咳嗽、感冒、哮喘、寒战、过敏和水肿;在俄罗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病;在埃及西奈半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紊乱;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用于治疗癌症。

二、化学成分

麻黄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脂肪酸、鞘脂、多糖、生物碱、多酚等。

表1 麻黄成分的分类

截屏2024-06-11 14.32.24.png

三、化学成分

抗菌

麻黄的抗菌效果是由于其主要成分芳樟醇、(Z)-3-十三烯、正十五烷和 1,8-蒎烯,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抗氧化

主要是酚酸类(奎宁酸、绿原酸、香豆酸、反式肉桂酸和没食子酸)和黄酮类(羟基葛根素异构体 1、香草乙素)和异黄酮类(异黄酮素、槲皮素、杨梅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以及生物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具有显著的还原能力。

抗炎

麻黄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酚)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2 (PGE2)的生物合成,增加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表达并阻止肿瘤坏死因子 alpha(TNFα)的产生,从而产生抗炎作用。

抗癌

麻黄碱醇提物中的山奈酚和槲皮素具有潜在的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7 的抗增殖、促凋亡和细胞毒性作用。

抗糖尿病、抗肥胖和抗高血压

麻黄碱中的多酚,尤其是类黄酮,对链脲佐菌素或全胰岛素诱导的糖尿病有保护作用;喹酸、迷迭香酸、芹菜素和槲皮素具有抗脂肪生成和脂肪分解的特性;麻黄中的多糖是一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 I 转换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肾脏保护活性

麻黄中富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和甲基伪麻黄碱对大血管手术后患者的肾功能有良好影响,木犀草素和柚皮苷与蛋白激酶 B 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

肝保护活性

伪麻黄碱/麻黄碱对脂多糖诱导的TNFα介导的急性肝衰竭有很强的抗炎活性,能够有效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发挥肝保护作用。

解热、镇痛活性

麻黄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二烯丙基醚、重氮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和杨梅素衍生物)和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素)阻断前列腺素 E2(一种外周发热介质)的合成,对醋酸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

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麻黄中富含酚酸(咖啡酸和没食子酸)和类黄酮(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它们对 AChE 有重要的抑制作用,AChE是一种水解乙酰胆碱的酶,可终止胆碱能神经传递。

总结与展望

文章总结了麻黄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其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的潜力。作者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科学文献,揭示了麻黄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其毒性主要归因于其中的麻黄碱类生物碱,不当剂量可能导致中毒。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充分理解麻黄的分子机制,确保其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

引用本文:

Aidi Wannes W, Tounsi MS. Phytochemicals, Traditional Uses, Biological Effects, and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phedra alata. Future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3;2(4):189-199. doi: 10.14218/FIM.2023.00022.

原文链接:https://www.xiahepublishing.com/2835-6357/FIM-2023-00022

扫码阅读:

截屏2024-06-11 14.34.49.png

第一&通讯作者:Wissem Aidi Wannes

来自于哈马姆利夫塞德里亚堡生物技术中心芳香与药用植物实验室,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多篇。

Future Integrative Medicine简介

FIM Volume 3 Issue 1.jpg

英文期刊Future Integrative Medicine (FIM)《未来整合医学》是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王伽伯教授担任总编辑,Xia & He Publishing Inc.(XHP, 华誉出版社)出版的整合医学研究期刊。FIM稿件处理和生产流程严格遵守国际科技期刊出版规范和相关伦理要求,严格执行单盲同行评审,保证学术质量。

期刊主题

FIM致力于探索与分享以患者为中心,从身体、情感、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各方面改善人体健康的整合医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期刊涵盖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韩国、印度等国家传统医药,替代疗法和补充疗法。期刊旨在为整合医学的理论推广和临床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并为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FIM 将发表高质量的同行评审稿件,包括原创论文、综述、观点、社论、案例、研究方案和信稿。

主创团队

王伽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国,北京

dbe1003a-f0d2-400c-9cc4-4a789f2d1473.jpg

刘清泉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北京

4b77d561-0f87-4aee-9868-9296ef7bee27.jpg

肖小河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中国,北京

肖小河教授.jpg

Prof. Ikhlas Khan

National Center for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Oxford, USA

159a99ee-c778-489b-b1c6-414d3d712079.jpg

欢迎投稿

期刊网站:https://www.xiahepublishing.com/journal/fim

投稿网址:https://www.publinexh.com/fim/submit

期刊邮箱:fim@xiahepublishing.com  叶老师

科学网末尾.jpeg

vx.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6327-1437734.html

上一篇:JCTH|侯金林/宁琴: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5年数据——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再次验证
下一篇:FIM|樊代明院士: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收藏 IP: 111.172.1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