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上午的阳光比下午的对人体更好?

已有 180 次阅读 2024-6-11 09: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上午的阳光比下午的对人体更好?

上午与下午的阳光对人体影响有差别吗?自认为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现代人肯定认为没有影响,因为都是由同一个太阳发出的光,早上的阳光与傍晚的一样,上午的阳光与下午的一样。早上散步与傍晚散步没有差别;让婴儿晒上午的太阳与下午的一样。

但我们的祖先却认为上午与下午是不一样的。古人认为,上午的太阳是升,代表吉祥,所以喜事通常在上午办;下午的太阳是降,寓意不如上午美好,所以白事通常在下午办。常说“迎着朝阳”,没有说“迎着夕阳”的。古人很重视阳光,早饭要在太阳升起后吃,中午饭要在12点前吃完,晚饭要在太阳落山前吃完。佛教更是认为,上午人吃饭,下午牲畜吃饭,夜里鬼吃饭,因此佛教徒有“过午不食”(即每天过了中午就不吃饭了)的信条。

像其他很多风俗习惯一样,古人的这些认识应该是他们根据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经验积累得出来的,并非愚昧无知,并非迷信。现代人把科学上解释不了、效果不能马上显现的事统统归为迷信。其实,未找到科学道理,不代表不存在科学道理。随着科学发展,有些道理会逐渐被发现。

笔者赞同古人的观点,下面就试图分析一下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笔者认为,上午和下午的阳光虽然都是同一个太阳发出的,但对人体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差别至少有如下几点:

1.人体接受的光子数量不同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周长约4万公里,每24小时转一圈。这意味着地面上的人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可达1667公里/小时(当然速度会随纬度升高而降低)。人在上午迎着阳光运动,在下午则背着阳光运动。一迎一背,速度相差3334公里/小时。这么大的速度差,可以引起人体接受光子的数量不同,上午接受的光子要比下午多。打个比方,迎风运动撞击到人脸上的大气分子要比顺风运动多。

人体接受的光子数量不同,引起身体的变化会不同。只不过这种不同很微妙,但如果长年积累,其影响会变得显著。

接受的光子越多,似乎对身体越好,生长得越好。

2.人体感受不同

一般说来,上午人的精神普遍比下午好(当然也与休息了一夜有关,但即使午睡后,精神头也不如上午);看朝阳缓缓升起与看夕阳徐徐落下的心情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些可能都与接受光子的数量不同有关。

上午,太阳逐渐升起,人体接受的光子逐渐变多;下午,太阳逐渐落下,人体接受的光子逐渐变少。一升一降,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风逐渐变大和逐渐变小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人体接受的光子逐渐变多,体内细胞就越来越活跃;接受的光子逐渐变少,体内细胞的活跃度逐渐降低。这可能是感受不同的主要原因吧。

上午可比作春天,下午可比作秋天。春天与秋天给人的心情和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春天随着时间推移人体接受的光子越来越多(越来越热),而秋天则越来越少(越来越冷)。

3.实例

“万物生长靠太阳”,足以说明阳光对生命的重要性。接受的光子越多,似乎对生命越好。

例如,葵花随太阳转动,但成年后的葵花都始终朝向东南,而非西南。

例如,人们都知道树木南面比北面发育更好,因为南面接受阳光更多。其实树木东侧也普遍比西侧发育更好,树枝更茂盛,更长(具体说,树木东南侧比西南侧发育更好)。这是因为树木东侧枝叶接受上午的阳光,而西侧枝叶接受下午的阳光。尤其枝叶繁茂的大树,上午的太阳照不到西侧枝叶,下午的太阳照不到东侧枝叶。笔者对一些孤立、无遮挡的树木进行了观察,发现确有这种现象,见图14

此外,我国南方人平均寿命比北方人长,或许与接受光子数量不同有一定关系。

总之,上午与下午的阳光对人体影响有差别,上午的阳光比下午的好,而且上午代表“升”,寓意好,更吉祥。如果每天晒太阳的时长是一定的,最好选择上午,尤其婴儿,吸收朝气。

 

image.png

      1 松树东侧树枝(右侧)比西侧(左侧)更茂密、更长。面向北拍的照片。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南足球场北侧的松树

image.png

2 松树东侧树枝(右侧)比西侧(左侧)更茂密、更长。面向北拍的照片。美国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南足球场北侧的松树。红色线条为东侧树枝投影最大长度,黄色线条

与红色线条一样长,显示比西侧树枝更长

 

image.png

3树东侧树枝(右侧)比西侧(左侧)更茂密、更长。面向北拍的照片。美国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南足球场东侧的树。红色线条为东侧树枝投影最大长度,黄色线条

与红色线条一样长,显示比西侧树枝更长

 

image.png

4树东侧树枝(右侧)比西侧(左侧)更茂密、更长。面向北拍的照片。美国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南足球场东侧的树。红色线条为东侧树枝投影最大长度,黄色线条

与红色线条一样长,显示比西侧树枝更长

 

推荐阅读:

1.金振奎、王金艺、梁婷、朱小二等, 2021,沉积地质学(约140万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0043913081901.html)

2.金振奎、金明、贾若溪,2018,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等等

3.金振奎、朱小二、王金艺、王昕尧、任奕霖、王凌等,2020,天津冀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考察指导书(中英对照,46万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03156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6496-1437677.html

上一篇:感冒了:硬抗还是吃药?
收藏 IP: 73.216.2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