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24年6月9日夜报:南极海冰增大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已有 576 次阅读 2024-6-9 21:3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4年6月9日夜报:南极海冰增大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 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1)。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780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60.html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厄尔尼诺指数下降区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NASA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呼吸”——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0.5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87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周期性因素)、强潮汐南北震荡(周期性因素)、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突发性因素)、强潮汐组合和太阳风7-9天周期(周期性因素)。综合叠加结果决定厄尔尼诺指数的升降。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赤道太平洋海温最暖;9月最大,赤道太平洋海温最冷,南极半岛海冰开关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进入10月,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太阳风7-9天周期对厄尔尼诺影响在2023年7月最为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7129

         值得关注的是,8月30日至9月1日最强潮汐组合的作用被太阳风7-9日上升期压制,类似情况8月已经出现多次。8月25日至9月1日厄尔尼诺指数太阳风7-9日周期非常显著。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993.html

       同理,太阳风也压缩了海洋圈,形成背光的海洋尾。

        由于地球自转,除了两极地区外,地球背光的大气尾和海洋尾是绕固体地球由东向西旋转的。太阳风压缩大气圈和海洋圈因为7-9天周期的波动,会显著的影响赤道太平洋的气流和海流,进而控制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2732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92024-04-22 22:11:2523.79121.499台湾花莲县
5.12024-04-22 21:13:4123.67121.5410台湾花莲县
5.72024-04-22 18:50:3223.76121.5110台湾花莲县
5.32024-04-22 18:46:1223.74121.5910台湾花莲县海域
5.32024-04-22 17:08:4023.72121.5910台湾花莲县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02024-04-25 02:11:5523.95122.3110台湾花莲县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32024-04-27 02:49:2824.21121.7727台湾花莲县海域
5.62024-04-27 02:21:2324.08121.7730台湾花莲县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52024-04-27 16:35:3427.85139.50500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12024-04-28 00:29:51-8.30107.2570印尼爪哇岛以南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42024-05-02 07:45:26-5.90151.0030新不列颠岛地区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72024-05-03 18:16:2510.75125.4030菲律宾莱特岛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02024-05-06 02:33:12-3.35130.9520印尼塞兰岛附近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32024-05-06 17:52:4523.75121.5614台湾花莲县
5.32024-05-06 17:45:3223.71121.6220台湾花莲县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12024-05-08 16:17:16-15.20168.0510瓦努阿图群岛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62024-05-10 15:45:1924.22121.8910台湾花莲县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42024-05-12 19:39:1414.55-92.3080墨西哥沿岸近海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62024-05-15 01:15:48-5.65150.20110巴布亚新几内亚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82024-05-18 22:04:44-3.85152.2010新爱尔兰地区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92024-05-19 17:35:2752.20-171.0530福克斯群岛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22024-05-20 13:10:2240.2877.0519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
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62024-05-21 11:36:02-6.25147.3590巴布亚新几内亚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02024-05-22 16:00:4223.80121.7410台湾花莲县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62024-05-23 19:26:59-37.2047.7010西南印度洋海岭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62024-05-27 04:47:10-19.55-174.70140汤加群岛
6.22024-05-26 06:23:17-17.10167.9530瓦努阿图群岛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02024-05-27 11:07:1028.25100.708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92024-05-28 19:52:362.8095.3020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42024-05-29 21:13:2423.5594.5090缅甸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22024-06-01 01:10:5924.01121.5910台湾花莲县
6.22024-05-31 23:54:41-29.40-176.6010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地区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92024-06-01 08:46:3734.1486.368西藏那曲市尼玛县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82024-06-03 05:31:4037.40137.4010日本本州西岸近海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5.92024-06-06 19:07:5149.95147.90640鄂霍次克海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6A03MC100?qudao=qbsearch_news&query=%E5%9C%B0%E9%9C%87

       注意:地震前潮汐形变中已经有热量释放,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点源能量喷发和地震前兆。2008年5月12日8级地震前,就有明显的热能释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

      深海强震前能量释放使厄尔尼诺指数上升,震后搅动冷水上升,使厄尔尼诺指数下降。本次厄尔尼诺指数异常下降值得关注,与6-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增加有关:堵塞南极半岛徳雷克海峡通道,增强秘鲁寒流,阻碍厄尔尼诺发展。

       秘鲁寒流为什么出现异常增温或异常变冷现象?这与南极半岛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相关(见图1)。

       南极半岛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

      中生代时期,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的高效率向极热输送。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由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道水面积缩小;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7]

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

1.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ree sea-ices switches for global climate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1)。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1所示,非洲海冰开关I,澳大利亚海冰开关II和德雷克海峡开关III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8-10]

      南极海冰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海冰净冰面积在2月最小,为2.3×10km2,在9月最大,为15.4×10km2,最大值约是最小值的6.5[11]。南太平洋低纬度的海温,历年在3月附近为最暖,9月附近为最冷。日长在1月份比在7月份要长,即1月的地球自转速度比7月减慢。在南、北半球±10o的低纬度地区,自东而西的太平洋赤道洋流在2月最大流速为51 cm/s8月最大流速大于77 cm/s。即8月赤道洋流流速要明显地大于2[12]

      南半球冬季冰冻线使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与南极洲的表面水流宽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31/21/8。这种情况在平面地图上是难以觉察到的。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在2月最小,扩大了德雷克海峡海水通道,使南半球西风漂流速度加快,使太平洋外循环加快,内循环减慢,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赤道太平洋3月海水最暖,流速降低;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缩小了德雷克海峡海水通道,使南半球西风漂流速度减慢,增强秘鲁寒流,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对应赤道太平洋9月最冷,流速增大,使太平洋外循环减慢,内循环加快。

      南极海冰的长期趋势变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海冰有两个突变,一次发生在1975年底1976(厄尔尼诺年)初,海冰由偏多迅速转变为偏少,另一次发生在1988(拉尼娜年),是海冰由偏少缓慢转向偏多。海冰减少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南太平洋低纬度的海温,历年在3月附近为最暖,9月附近为最冷。1973年南半球冬季海冰的范围比夏季大大扩展;最小的出现在210,最大的出现在716[11] (9月出现最大值的一般情况相比是特殊的异常现象)。与其相关的是,19724~19732月是厄尔尼诺事件时期,19736~19744月是拉尼那事件时期。对比两者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南极海冰和南太平洋的海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德雷克海峡冰冻线的季节性北移,关闭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导致秘鲁寒流的对应增强,是拉尼那事件发生和秘鲁沿海表层水季节性降温的主要原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65056.html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717941626&ver=5312&signature=FHYtFX2j*T*BJolQcbgUbA8s*1yyTaDyBP4EOP9*jztrjqghw2*uxbm1PosHVz6l2zVIc-5-t-wCUR3LgkkriFxf-hA6lND1h-qZUzxEeAIcALDIUjJ7HaKuGoGIVA6b&new=1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10/133232375.shtm

       结论nino34 (4)2024-06-09-00.png

图2 2024年06月09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16,比2024年06月08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15,增速0.001,增速变慢,进入上升区间和+0.5以下的非厄尔尼诺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2024年9-10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大,10月达到极大值,增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5月30日至6月2日潮汐组合向5月6-7日强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太阳黑子异常上升(150)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间。

nino34 (4)2024-06-09-06.png

图3 2024年06月09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12,比2024年06月09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16,减速0.004,增速变减速,进入下降区间和+0.5以下的非厄尔尼诺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2024年9-10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大,10月达到极大值,增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5月30日至6月2日潮汐组合向5月6-7日强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太阳黑子异常上升(143)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间。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地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全球极端事件。2014-2016年最热年新纪录,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2016年以来超级灾害链,2022-2023年全球极端灾害频发,与2014-2016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21-2022年连续三年出现拉尼娜事件、2023年正在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与太阳黑子由2020年谷值向2023年峰值转化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0295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3079

      太阳风7-9天变化周期对厄尔尼诺指数的控制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太阳风对全球气候和极端灾害的控制作用值得关注。

W1AM2202404SSTanom_nino30430.png

图4  厄尔尼诺3区2024-04-30厄尔尼诺指数变化(2024年1-4月厄尔尼诺指数上升时期与弱潮汐组合对应,1-2月厄尔尼诺指数下降显著,3月持续,4月急降,低于厄尔尼诺底线,已经证实。5月厄尔尼诺消失。

202402月29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1.146进入谷值。2024年03月05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1.286入峰值。

202403月07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1.207进入谷值。2024年03月08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1.218进入峰值。

2024年03月17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36进入谷值。2024年03月22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1.178进入峰值。

2024年03月28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920进入谷值。2024年04月03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1.325 进入峰值。

2024年04月16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06进入谷值。2024年04月20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46进入峰值。

2024年04月24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676进入谷值。 2024年04月25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677进入峰值。

202404月30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381进入谷值。2024年05月01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385进入峰值。   

2024年05月02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380进入谷值。  2024年05月03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415进入峰值。

2024年05月12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23进入谷值。2024年05月17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99进入峰值。

2024年05月21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29进入谷值。2024年05月22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20进入峰值。

2024年05月25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79进入谷值。2024年05月25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76进入峰值。

2024年05月26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215进入谷值。2024年05月29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48进入峰值。

2024年06月01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89进入谷值。2024年06月05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172进入峰值。

2024年06月08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10进入谷值。2024年06月09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16进入峰值。

2024-06-06海温.png

2024-06-07海温.png

图5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2024年6月6-7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南极半岛海冰比较。南极半岛海冰变化在9月末达到极大值,从10月开始减少,到2024年2月达到极小值,造成秘鲁寒流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指数长期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3-5月南极海冰开始增大(9-10月达到最大值),造成秘鲁寒流增强,导致厄尔尼诺快速消失,拉尼娜卷土重来,关键在于9-10月南极海冰极大值超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496.html

       2023年2月和9月南极海冰异常减少是2023年厄尔尼诺形成的重要原因,与2023年9月16日最大南极臭氧洞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7090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6321

2024年5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已有 1759 次阅读 2021-7-10 20:33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45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4年1-5月,8-11月为强潮汐时期;6-7月,12月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5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14度,58日为日月大潮,5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B2024511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8.46度,515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51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4度,515日为日月小潮,51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D202452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8.42度,52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E202461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1度,530日为日月小潮,6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或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4947.html

2024年6月潮汐组合预报:弱潮汐时期

已有 1706 次阅读 2021-7-11 09:51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46月潮汐组合预报:弱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4年1-5月,8-11月为强潮汐时期;6-7月,12月为弱潮汐时期。 

汐组合A202467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8.38度,66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B61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19度,614日为日月小潮,61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2024622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8.36度,622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2024628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18度,628日为日月小潮,627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或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4991.html

       2023年7月2-14日为太阳黑子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峰值时期 

        7月24-28日太阳黑子峰值加快厄尔尼诺指数最显著。2024年6月8日太阳黑子为143。

        2024年5月太阳黑子全月每天超过100,成为超长太阳黑子上升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异常上升期。

:Product: Daily Solar Data            DSD.t29

:Issued: 0225 UT 11 Sep 2023

#  Prepared by theU.S.Dept. of Commerce, NOAA,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SWPC.Webmaster@noaa.8ov

#                Last 30 Days Daily Solar Data

#                         Sunspot       Stanford GOES15

#           Radio  SESC     Area          Solar  X-Ray  ------ Flares ------

#           Flux  Sunspot  10E-6   New     Mean  Bkgd    X-Ray      Optical

#  Date     10.7cm Number  Hemis. Regions Field  Flux   C  M  X  S  1  2  32

#---------------------------------------------------------------------------

2024 05 01  135    104      640      1    -999      *   6  2  0  8  1  0  0

2024 05 02  142    125      760      1    -999      *  12  2  0 29  1  0  0

2024 05 03  156    121     1000      1    -999      *  10  5  1 30  4  0  0

2024 05 04  167    136     1210      1    -999      *  14  6  0 21  4  0  0

2024 05 05  177    152     1540      2    -999      *  10  9  2 22  8  2  0

2024 05 06  171    148     1470      1    -999      *  15  5  1 10  4  2  2

2024 05 07  204    144     1350      0    -999      *   2 11  0 21  2  1  0

2024 05 08  227    142     1890      0    -999      *   3 11  3 11  5  2  2

2024 05 09  233    170     1680      2    -999      *   0 12  2 15  6  1  1

2024 05 10  223    156     3110      0    -999      *   3 10  1 10  2  3  0

2024 05 11  214    148     2530      3    -999      *   4  5  2 11  1  4  0

2024 05 12  222    186     2460      4    -999       1 *   5  9  18  1  0 0

2024 05 13  215    207     1800      2    -999      *   7  7  0 13  0  0  0

2024 05 14  220    185      860      1    -999      *   2  1  3  3  0  1  0

2024 05 15  216    173      810      1    -999      *   5  2  1  6  0  0  0

2024 05 16  207    208      860      2    -999      *   7  1  0  4  0  0  0

2024 05 17  204    168     1020      1    -999      *   8  1  0 15  1  1  0

2024 05 18  194    166     1180      0    -999      *   4  0  0  6  2  0  0

2024 05 19  201    154      990      1    -999      *   4  3  0  2  3  0  0 

2024 05 20  200    124      840      0    -999      *   4  0  0  4  0  0  0

2024 05 21  191    146     1020      2    -999      *   7  1  0  9  1  1  0

2024 05 22  196    120     1230      0    -999      *   6  3  0 17  1  1  0

2024 05 23  176    130     1150      1    -999      *  21  5  0 17  3  0  0

2024 05 24  163    100      890      0    -999      *   8  3  0 12  1  0  0

2024 05 25  152    106      730      2    -999      *   3  0  0  1  0  0  0

2024 05 26  156    148     1110      4    -999      *   9  0  0  1  0  0  0

2024 05 27  170    116      830      0    -999      *   8  0  1 18  0  0  0

2024 05 28  166    141      950      1    -999      *  27  0  0  8  0  0  0

2024 05 29  171    131      820      0     -999      *   3  6  1 23  1  3  1

2024 05 30  175    144      860      1    -999      *   2  1  0  4  1  0  0

2024 05 31  179    135      800      1    -999      *  15  1  1  8  2    10

2024 06 01  188    194     1130      2    -999      *  12  1  2 10  0  1  0

2024 06 02  180    186     1130      1    -999      *  15  2  0 18  0  0  0

2024 06 03  186    208      880      3    -999      *  10  4  0 11  3  1  0

2024 06 04  192    224      680      1    -999      *   6  2  0 19  1  0  0

2024 06 05  195    193      835      0    -999      *   7  2  0  9  4  0  0

2024 06 06  191    149      760      2    -999      *   8  1  0 14  0  1 

2024 06 07  184    150     1030      1    -999      *   9  2  0 10  0  0  0

2024 06 08  190    143     1010      0    -999      *   3  7  0  8  2  0  0

ftp://ftp.swpc.noaa.gov/pub/indices/DSD.tx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437494.html

上一篇:2024年6月9日晚报: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4年6月10日早报:南极海冰增大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收藏 IP: 221.9.93.*| 热度|

5 郑永军 杜占池 宁利中 周少祥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