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92:提升安全投入效益方法

已有 546 次阅读 2024-6-7 18:57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92:提升安全投入效益方法

1)安全绩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将安全绩效定义为基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的结果。绩效是可测量的,如职业病减少多少,未发生事故等。

表征安全绩效的量即安全绩效指标,可以分为事故损失(如经济损失、工时损失)、工伤事故率(如轻伤事故率、重伤事故率、万人死亡率)等。

安全绩效的计算比事故损失更难以确定。安全的全效益应该包括: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直接的社会效益及间接的企业经济效益;避免环境危害的直接社会效益;减少事故损失造成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的间接经济效益;促进生产作用的直接经济效益等。

分析安全效益可揭示安全经济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明确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提高安全资源的利用率;安全效益分析也是衡量安全活动有效与否,安全方案、规划、目标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安全效益分析是生产中加强安全保障的重要依据。

2)安全投入效益

安全投入效益分为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减损效益表现为安全投入对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增值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入,使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维护,从而间接实现的经济增值。减损效益又分为经济减损效益和非经济减损效益。非经济减损效益就是社会效益,是指安全投入对减少企业信誉、职工生命健康及其家庭幸福等损失所起的积极作用。由于对事故的非经济损失和投入的增值效益的认识存在分歧以及量化的困难,过去的研究一般都只考虑安全投入的经济减损效益。因此,过去对安全投入效益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安全投入与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数量关系的研究。

3)安全投入与绩效的关系

项目建设规模不同,安全投入率也存在很大差距。投入规模比较小的项目,安全投入率对于安全业绩的影响比较显著。对于不同的企业, 由于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的差别,安全投入率与安全业绩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目前,在安全投入各分项所占的平均比例中,绝大部分的安全投入都用于购置现场安全设施,而用于现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个人劳动防护所占的比例却很少,处于较低水平。

4)安全投入与绩效的分析

1)安全的产出效益分析。从经济的着眼点看,安全具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给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损伤,减少无益损耗和损失的功能;二是维护生产力与保障社会经济财富增值的双重功能和作用。

2)安全投入分析。安全功能反映了安全系统输出状况。显然,提高或改变安全度,需要付出代价或成本。安全度要求越高,需要成本越大。从安全经济学理论上讲,要达到100%的安全,所需投入趋向无穷大。

3)安全绩效分析。安全功能与安全成本之差就是安全绩效。

5)安全投入优化原则

安全经济投入的优化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安全消耗最少;另一方面安全效益最大。因此对于安全投入的优化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6)合理配置安全投入

需要处理好下面四个方面安全投入的合理比例。

1)安全措施经费中各项安全费用的比例关系。国家对从更新改造费中提取的安全措施费用,分为安全技术费用、工业卫生费用、宣传教育费用和辅助设施费用四种。每年提取的总费用和怎样合理的分配,是提高企业安全效益的基本保证。

2)安全技术性费用和防护费用的比例关系。安全技术性费用是指实现本质安全化的投入,如执行三同时的安全设施费用,即更新改造费中提取安措费等;从系统的本质着手所进行的投入;被动防护性费用,是个体防护,辅助设施等作为外延性,辅助性的安全投入。

3)安全硬技术投入与安全软管理投入的比例关系。

4)主动性投入与被动性投入的比例关系。预防性费用为主动预防性投入,事故费用为被动预防性投入,如安措费用、劳动防护用品等事前的投入均为主动预防性投入,而像事故抢救等事中和事后的投入均为被动性消耗。

7)提高安全绩效的基本途径

提高安全绩效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安全水平,二是合理配置安全投入。也就是说,通过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努力提高安全生产;同时要对安全投入进行合理的配置,即在适当的时间,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合理的投入,并且处理好各项费用的比例关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7278.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91:安全投入及安全成本分类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93:安全经济评价方法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1 郑永军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