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112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1124

博文

[转载]专家访谈|专访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副主编马新亮教授

已有 725 次阅读 2024-6-7 15:26 |个人分类:ECCM|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我们非常荣幸访问到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ECCM)的副主编——来自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的马新亮教授。访谈中,马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职业生涯、专业见解以及对期刊和急危重症领域发展的展望。

人物简介

马教授.jpg

    马新亮,美国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大学急诊医学终身教授、兼任内科学终身教授。主要从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分子机制与干预措施研究,在一氧化氮、脂肪因子、心肌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与心肌保护的研究中获得多项重要发现,开拓了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双向交流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损伤研究的新领域。主持美国NIH、AHA 和ADA 研究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80余篇,H 指数=83。获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急诊医学会(SAEM)杰出研究者奖,AHA 心血管基础研究杰出成就奖。兼任美国NIH、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Circulation Journal 国际副主编,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副主编,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编委,美国心脏学会会士(FAHA)。

访谈视频

采访视频.mp4

访谈简介

图片

1、您如何选择并开启自己的研究领域?

图片

我的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我真正关注和研究始于2002年。在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硕士学习时期,我开启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我的背景是心血管疾病,对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临床上有太多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以我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探解决临床问题。

图片

2、您对想在ECCM发表文章的作者有何建议?

图片

如果要在ECCM上发表文章,关键问题有两个。第一,你的研究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你需要明确你想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是什么。第二,你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如果只是重复别人做过的研究,则不符合期刊的要求。

图片

3、您对学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何建议?

图片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有四点建议。第一是热爱,如果你只是把研究当工作,只想完成任务,你不会做得很好;第二是专注,如果总是对不同项目感兴趣,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成果;第三是诚实,如果你的结果与假设相反,但你确信结果准确,就需要诚实地和导师沟通;第四是坚持,研究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你目标高远并努力工作。这几点对于年轻研究者至关重要。

图片

4、您自己科研旅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图片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学生。如果把我比作一座建筑,我并不是最好的,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比我更出色的人。但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连接中国和美国。最令我自豪的是,我的学生都非常出色,作为老师,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图片

5、您对急危重症领域有什么预测和展望?

图片

目前我国非常关注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心力衰竭和呼吸道疾病。但是,慢性疾病患者最终的死因仍然是急症和重症。因此,急危重症医学需要思考两个重要问题。未来,我认为预防医学和互联医疗至关重要。预防是防止慢性疾病转为急症和重症,互联医疗是指利用当前技术和医疗设备,在患者离开医院后,仍能持续监测,实现医疗互联。这就是我对急危重症医学的展望。

编辑 | 石苒 代晓宇

审核 | 魏述建 戴君霞 孙瑶

关于我们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急危重症医学(英文)》,CN 37-1533/R,ISSN 2097-0617,Online ISSN 2693-860X)是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与荷兰威科(Wolters Kluwer)集团合作出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的急危重症领域季刊。该刊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已被Scopus和DOAJ等26家数据库收录。期刊以开放获取模式出版,欢迎关注和投稿。

期刊官网:

www.eccmjournal.org

投稿系统: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eccm

转载、咨询邮箱:

eccm@sdu.edu.cn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3825-1437252.html


收藏 IP: 113.128.221.*|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