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1)

已有 999 次阅读 2024-6-4 17:04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

巴西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巴西人口约为2.13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人口第七大国。巴西面积约为851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五大的国家。巴西2023年人均GDP回升至1.41万美元,略高于我国,全球经济总量排名第9。

巴西在狂犬病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下是巴西数十年来在消除狂犬病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1. 20世纪80年代,巴西每年报告的人狂犬病病例数以百计,而到2010年代,通过犬只传播的人类狂犬病病例数显著减少,有些年份达到了报告病例数为0。

2. 大规模的犬猫疫苗接种运动:巴西定期对犬猫进行大规模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运动,显著降低了家养动物中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的数量。这些运动对减少犬传人狂犬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3. 狂犬病监测和实验室网络:巴西建立了健全的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网络,能够诊断狂犬病。这一基础设施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应对潜在的狂犬病爆发。

4. 公众意识和教育:巴西开展了广泛的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了对狂犬病及其预防措施的认识,强调宠物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这些活动促进了公众对疫苗接种和暴露后预防(PEP措施的合作。

5. 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后预防措施在巴西得到了更好的推广,确保了暴露于潜在狂犬病动物的人能够及时有效地接受治疗。这是防止暴露者发展为狂犬病的重要因素。

6. 协调与合作:狂犬病控制的成功归功于政府各级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伙伴之间的紧密协调与合作。泛美卫生组织(PAHO)等项目支持巴西的狂犬病控制和消除努力。

7. 立法和政策:巴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支持狂犬病控制的政策,包括强制疫苗接种法律和处理动物咬伤及疑似狂犬病病例的协议。

8. 研究与开发:持续的研究与开发提升了狂犬病疫苗和诊断工具的效果,促进了更有效的控制措施。

  通过这些综合努力,巴西在狂犬病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朝着消除犬传狂犬病和进一步减少人类狂犬病风险的目标迈进。

 

  巴西的狂犬病专家Correia于今年2月在专业杂志《Biomed J Sci & Tech Res(生物医学科技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狂犬病的综述论文(见参考文献),较详细介绍了巴西在狂犬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下分几次译介此综述论文供参考。

Rabies a mini review(巴西狂犬病的简明综述)(1)

摘要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丽沙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唾液、咬伤舔粘膜或皮肤传播。病毒进入后,在接种部位进行增殖,随后侵入周围神经系统,并通过向心迁移到达其复制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伴脊髓和脑的神经元变性,导致死亡。在世界不同地区,狗是狂犬病病毒的重要储存宿主,99%以上的人类病例是由狗咬伤造成的在巴西,主要储存宿主是吸血蝙蝠vampire bats首要的预防包括控制吸血蝙蝠并结合犬类疫苗接种运动。在人类暴露于狂犬病毒的情况下,暴露后预防的目的是防止进展为临床疾病,预防措施包括伤口护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施用和疫苗接种。

关键词 Dogs(犬); Bats(蝙蝠); Rabies(狂犬病); Zoonosis(人畜共患病); Vaccination (疫苗接种)

缩写词WHO:世界卫生组织;OPAS:泛美卫生组织;TNFRSF1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6NCAM:神经元细胞粘附分子;nAChR: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参考文献:

 João Gabriel Zerba Correia, et al., Rabies a mini review. Biomed J Sci & Tech Res 54(5)-2024. https://biomedres.us/pdfs/BJSTR.MS.ID.008628.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36863.html

上一篇:《南方周末》:狗咬后,除了打疫苗,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下一篇: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2)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2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