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南方周末》:狗咬后,除了打疫苗,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已有 1249 次阅读 2024-6-3 08:39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南方周末》:狗咬后,除了打疫苗,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前记

  近期,河南南阳一位3岁男童被狗咬伤后死亡,本人于518日曾在科学网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独轮车上的博导》中发表评论:《 河南南阳3岁男童被狗咬伤后死亡:专家解读》。《南方周末》的记者随后通过微信采访本人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于5月29日发表了一篇相关报导。

  现将该报导中与本人的评述直接相关的部分转录如下:

 

狗咬后,除了打疫苗,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南方周末》2024年5月29

 

  狗咬伤后,不必等到医院由专业人员清洗,要第一时间用大量水冲洗。相较于延后由专业人员清洗和消毒,非专业人员及时冲洗的效果要好上十倍,能将狂犬病的总体风险降低99%以上,如能用肥皂水、酒精消毒液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则效果更好。预防人类狂犬病最经济的方法是消灭犬类的狂犬病,从源头阻断传播。给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image.png 

只有狗的狂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才能消除狂犬病。但中国犬、猫的平均免疫率仅有29.84%19.50%。(视觉中国/图)

被狗咬伤18天后,一位3岁的河南南阳小男孩永远停止了心跳。

小男孩去世前发热、呕吐、意识不清,南阳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重症脑炎、狂犬病(?)、急性呼吸衰竭。

狂犬病为人兽共患的传染病,病死率接近100%。但世卫组织官网提到,即便暴露很严重,如能立即接种最新型的疫苗,并辅以适当的伤口处理、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uman Rabies Immune Globulin, 以下简称RIG,几乎可以100%有效地预防狂犬病。

据已有媒体报道,小男孩下午6时被狗咬伤,紧急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由于当地没有RIG,晚上八九点,小男孩和母亲赶到南阳市,跑了两三个地方,才接种到RIG,处理完之后已是凌晨。

据央广网,新野县疾控中心回应称,新野县每个乡镇街道都设置有疫苗接种门诊,备有狂犬疫苗,但大一些的乡镇才会根据实际需求和服务能力采购RIG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2-3个月,短不到一周,长则一年。狂犬病专家、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原研究员严家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狂犬病潜伏期相对较长,狂犬病疫苗是唯一一种在暴露后使用仍有效的疫苗,即在咬伤后才开始接种,大多数情况依旧有效的疫苗。人体内抗体的产生与病毒向大脑的推进赛跑,越早注射疫苗或RIG,效果越好。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的论文,中国2016-2020年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074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农村儿童和中老年男性为高危人群。根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狂犬病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33118

上述论文提到,中国已进入消除狂犬病的关键阶段,应加强对犬只的管理,提高犬只免疫接种率,从源头上控制疫情。

容易被忽视的伤口清洗

据媒体报道,3岁男孩先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之后在晚上赶到南阳市,在一家医院的犬伤处理预防接种综合门诊清洗伤口并注射了RIG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处置规范》)要求,暴露分为三级,最严重的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RIG是一种被动免疫制剂,可在注射狂犬病疫苗起效前的空窗期间起到保护作用。

小男孩的离世令人遗憾。2024518日,据央广网,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卧龙区的疾控中心均表示,对此事已完成初步调查,狂犬病疫苗与被动免疫制剂的管理、狂犬病暴露处置与医疗救治等方面未发现异常。

狗咬后的处置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流程是伤口清洗。清洗不彻底,也会残留病毒。严家新提醒,狗咬伤后,不必等到医院由专业人员清洗,需第一时间用大量自来水(或井水、池水、江水)冲洗。

严家新介绍,相较于延后由专业人员清洗和消毒,非专业人员及时冲洗的效果要好上十倍,能将狂犬病的总体风险降低99%以上,如能用肥皂水、酒精消毒液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则效果更好。

仅一半处置门诊提供RIG

相比疫苗,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技术难度也稍高。一位护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只注射狂犬疫苗,注射免疫球蛋白需要医生操作。仇志坤解释,严重的犬伤伤口深浅、大小都不同,如何注射RIG需要靠医疗人员经验判断。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各地公布的处置门诊,除特别写明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或类似字样外,还有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站等。前述广东省疾控中心发表的论文数据显示,广东省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中,有三成门诊尚未配有外科医生,影响门诊狂犬病暴露处理能力。

不过,严家新认为,注射免疫球蛋白虽然难度稍高,但有医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经短期培训可解决问题。

RIG接种率仅三成,但不用过度担心

根据《处置规范》,暴露等级分三级。

级暴露,以及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都应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RIG即包含在内。但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一篇论文对27个研究中的19万例狂犬病暴露患者统计后发现,2011-2020年,中国级暴露患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为36%

价格昂贵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200IU(国际单位)规格的RIG,每支价格为150-200元,用量依照人体重计算,每10公斤需200IU,成人注射一次的总体价格在千元左右。

严家新认为,中国级暴露患者RIG使用率有36%,比全球的平均水平3%要高得多。仅进行伤口清洗和及时注射疫苗而未用RIG,也成功挽救了高达99%的严重暴露患者的生命。世卫组织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可少用或不用。

在世卫组织《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2018年版)》中,RIG分配由2010年版的所有级暴露改为高风险类暴露,包含多处咬伤,伤口较深,或头部、颈部和手部等部位被咬伤,患有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咬伤动物已确诊或可能为狂犬病病例,或咬伤、抓伤或粘膜暴露是由蝙蝠造成。

增设IV级暴露,有限的RIG用在刀刃上

2022年,国际著名狂犬病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Stephen J. Scholand等人发表在《病毒》的论文指出,RIG和单克隆抗体的价格昂贵且供应有限,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建议设立更严重的IV级暴露”,将有限的RIG供应用在刀刃上。

级暴露范围广,包括带有出血的抓伤、粘膜污染,以及所有类型的狂犬病动物咬伤,伤口的严重程度、数量和位置未被考虑在内。而IV级暴露可以特别考虑面部、头部和/或颈部的严重咬伤。

严家新也认为,RIG存在应该接种的人没有接种、不需要接种的人大量接种的问题。中国目前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是一百多人,如全国全部停用所有狂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死亡人数估计不超过一万人,真正需要的只有这一万人,而中国每年打狂犬病疫苗的人数是两千万,按目前的科学认知,其中至少1/3可不用打疫苗。

多位受访者表示,近期RIG没有短缺状况,但依然需要密切关注供应情况,观察到供应吃紧就要多备一些

分级更加精准后,部分级暴露患者就不必注射RIG。对于更为严重的IV级暴露,可在所有伤口局部采取RIG足量甚至稍过量使用。

严家新看来,近期的免疫失败病例说明学者的建议有道理,让该用的人用上,确保处置成功,又避免惊人的滥用和浪费。设立最高剂量主要是为避免拮抗作用——同时接种的疫苗也会产生免疫蛋白,这个问题可增加后续接种的疫苗针次补偿。

2017年,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宣布联合抗击狂犬病计划,2030年消除狂犬病致人类死亡的现象。

世卫组织认为,预防人类狂犬病最经济的方法是消灭犬类的狂犬病,从源头阻断传播。

给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严家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打过狂苗的猫狗可确保一年内不感染也不传播狂犬病,被接种过合格狂犬病疫苗的家狗、家猫抓伤出血,人不需要再打疫苗,还可配合采用十日观察法(将咬人的动物隔离,观察它能否活过10天)作双保险。

世界各个已基本消灭狂犬病的国家的经验都证明,只有狗的狂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才能消除狂犬病。人的狂苗打得再多,也永远不可能消除狂犬病严家新说。

现实是,相比被狗咬伤后人去接种狂犬病疫苗,为狗接种狂犬病疫苗积极性要低得多。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在《疾病监测》发表的论文数据显示,全国犬、猫的平均免疫率仅有29.84%19.50%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实习生 谭梓莜

责任编辑 | 汪韬

《南方周末》:狗咬后,除了打疫苗,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2024年5月29日)

原文全文链接: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272514 

相关博文:

河南南阳3岁男童被狗咬伤后死亡:专家解读 2024-05-1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36638.html

上一篇:用“同一医药”的理念开发有效的狂犬病治疗药物(7)
下一篇: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1)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3 宁利中 杨正瓴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