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

博文

科研创新与人生逆袭 精选

已有 3539 次阅读 2024-6-1 11: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所谓逆袭指势单力薄的个人/群体,运用智慧而非蛮憨,展开精准的反击,出人意料地实现命运的逆转。换言之,逆袭得益于精心的部署和卓有成效的行动,从而达到以巧制胜,以弱胜强的目的。成功的逆袭体现了处于逆境中的坚守,走出逆境的自信和智慧,和夺取最终胜利的勇气。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逆袭乃弱势个人/群体的专属(譬如,草根逆袭),与占据一定优势的个人/群体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连那些自以为“优势”的个人/群体,也逃避不了更高层次的逆袭或被逆袭。作为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科研创新与厚积薄发、独立思考息息相关,当今经济发展不平衡、阶层固化日显的社会留给弱势个人/群体为数不多的人生逆袭的栈道(体育竞赛另一个)。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谈谈逆袭在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等阶段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对策,希望能助力弱势个人/群体在科研创新的赛道里, 实现人生的逆袭。

 

小学。必要性。世事难测,命运多舛。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有少数人“含着金汤匙出生”,依仗其家庭所支配的资源,得以就读师资雄厚、设施优良的小学。对绝大多数儿童(特别是家境欠佳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儿童)来说,进入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的小学,乃无奈之选。由于小学教育事关智慧启迪,决定着儿童的后续发展,抓好小学教育,对推动弱势儿童的逆袭,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可能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关键技能缺乏明确定义,往往偏重巨量作业和阅读,忽视知识记忆能力的培养,导致儿童身心疲惫,甚至滋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实际上,师资越雄厚、设施越优良的学校越容易过犹不及,适得其反。许多不谙教育规律,却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吝花费巨资,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结果并不理想,大都事与愿违。其实,只要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的学校,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知识记忆能力,避开巨量作业和阅读的陷阱,就能为弱势儿童的逆袭打下基础。对策。知识记忆能力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将所学过的知识牢牢记住,并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回忆起来的基本功。记忆的生理基础建立在脑神经元(尤其是海马神经元)突触连接和网络形成。从1岁到7岁,随着脑神经元突触的迅猛增生和神经网络的快速构建,脑功能彰显出巨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7-13岁),通过早晚回忆(即每晚入睡前回忆一遍所学新知识和课本里的例题,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再回忆一遍),给予大脑有规律的刺激,就能诱导与记忆力相关的神经元突触的生长,显著地提高知识记忆能力(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天赋与天才》)。事实上,古人对自幼塑造超强知识记忆能力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并通过吟诵诗词和经典,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齐家治国的栋梁。具体操作上,培养知识记忆能力要基于适量的,可以充分回忆和消化的知识,以增强和巩固记忆力(即授人以渔),而不要给予超量的,来不及回忆和消化的知识,从而剥夺锻炼记忆力的良机(即授人以鱼)。超强知识记忆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各科的成绩,而且有助于应对知识暴增所带来的挑战(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基石》)。

 

中学。必要性。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在师资、设施等方面的差异意味着家境欠佳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必须加倍努力才可能实现命运的逆转。可能性。跟小学比起来,中学的课程更为庞杂,内容更为深奥。很显然,良好的知识记忆习惯和能力是应对中学各门课程的利器。正是由于知识记忆习惯和能力的缺陷,一些小学成绩优秀的同学,到了中学便黯然失色了;还有一些初中成绩不错的同学,到了高中便不那么突出了。因此,只要在小学阶段通过早晚回忆培养了良好的知识记忆习惯和能力,继续保持中学课程的优秀成绩应是顺理成章之事。如果学过的东西都能记住,门门功课都拿满分或最高分,还有必要耗费巨资去上各种补习班吗? 对策。首先,中学阶段要利用小学阶段所养成的早晚回忆的习惯和练就的超强知识记忆能力,掌握各门课程的公式,定理,和相关例题,争取各门功课的佳绩。其次,中学阶段要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创新观),锻炼和提升思维力(想象)。思维力是基于多维立体的思考(包括理解、分析、判断论证、比较、推理、综合、概括、抽象等),以找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或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想象力是对已有的表象、知识和经验进行改造与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包括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一般地说,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受客观世界的逻辑或人类生活的逻辑制约,既有逻辑思维的形式,又有形象思维的形式;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间接性(超现实性和预见性)和概括性,摆脱了逻辑的制约,局限于形象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发展历感知动作思维(1-3岁),具体形象思维(3-6岁),和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7-18岁)。在抽象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的中学阶段(14-19岁),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提升以分析/演绎,综合/归纳,溯因为代表的思维力(想象力),促进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发展(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基石>,<写作秘籍:主题的拓展>)。就像小学阶段(7-13岁)是塑造知识记忆能力的黄金时间一样,中学阶段(14-19岁)无疑是提升思维力(想象力)的极佳窗口,而任何过后的补救都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在全球每年成千上万语言学士,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中,没有几个成为文学大师的;而屈指可数的高产作家都是在中学阶段深深地沉迷于文学创造或在文学创造方面崭露头角的。此外,在中学阶段,还要尽可能地学习一门或多门技艺/才艺(如练习钢笔字/书法等)。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文章写的好,字写的漂亮的人,运气都差不到哪去。

 

本科。必要性。当你走进一所普通大学,你会发现,你所就读的大学比起常青藤大学来在师资与设等方面差距岂止十里八里。因此,你只有以勤补拙,斗智斗勇,才不会落下太远,才有逆袭的希望。就算有幸考上了一所藤校,你也很快会注意到,原先自以为成绩优秀的你,在强手如林的班级里,根本算不了啥。要是不再努力,你将会被甩得老后。可能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上大学也一样,靠的主要是自身努力(内因),而不是师资和设施(外因)。因此,在拥有超强知识记忆能力和敏锐思维力(想象力)前提下,只要勤奋,善于开动脑筋,就能读好本科,掌握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充满信心地应对未来的挑战。那些缺乏敏锐思维力(想象力),仅靠中学老师猜题而获得高考好分数的人,大多后劲匮乏,不足为患。对策。运用在小学阶段通过早晚回忆所培养的超强知识记忆能力和在中学阶段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所练就的敏锐思维力(想象力),取得本科良好成绩绝非难事。经过本科学习,毕业生们都具备一定的跟踪和探索现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光凭现有知识能力应用,远不足于支撑旨在创造新知识的科研创新实践。想要通过科研创新去实现人生逆袭,必须考研。因此,需要在本科阶段学好英语,并熟悉科技写作的基本技巧。很多同学说,我也想在本科阶段学好英语呀,但繁忙的课程安排总让我心有余而力(时间)不足。其实,只要开动脑筋,学习英语的时间多的是。譬如,通过早晚回忆和建网法,我系统地阅读和强记了<英汉小词典>(见前面的博文<劝学新篇:24岁前必读的一部书>)。此外,在大学里,时常可能遇到照本宣科,了无新意的老师。不少同学上这些老师课时,都免不了开小差,人在心不在。怎样将无趣/无聊的课程变得趣味无穷呢?我的办法是直接用英语做课堂笔记。不会的专业词汇,先用中文记下,课后再查字典补齐。刚开始时,不熟悉的专业词汇较多;到后来,生疏的专业词汇就没几个了。记得当年有一门很无趣的本科课程。该课程老师对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小差,搞小动作,也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反倒是我那专心做笔记的样子引起了老师的好奇。一天,老师边讲边走,到了我的座位旁,我却一点都没注意。老师忽然停下,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做课堂笔记啊。老师说,别逗了,这整篇的英语是课堂笔记吗?我说,是啊,你看,这所有词汇都是你讲课的英语翻译。老师看后,无言以对,从此再也不找我麻烦了。值得一提的是,此课程居然是我考研的其中一门专业课,我这么认真学习的课程都考不好,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还有,每周一次的学生大会也是我练习用英语做笔记的良机。至于熟悉科技写作的基本技巧,并不一定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写长篇大论的科技文章,而是要在阅读研究报告,综述,项目申请和专著时,琢磨其结构特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同学,一门课程考完了,都不清楚其教课书的内容安排(目录),以后怎么会写得好。

 

研究生。必要性。考取研究生为人生逆袭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要将机会变为现实,自然离不开持续的努力。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本科,你的主要目的都是学习和积累现有知识;而研究生的目的是应用现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还有,不管是进了普通大学还是藤校的研究室,你所做的项目大概率不是冷门,你将直面国内外众多同行的竞争。只有勤于思考和巧于应对,你才会在这些挑战面前立于不败,有所建树。可能性。科研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观察、假设和验证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改进现有的理念/方法以产生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离不开超强的知识记忆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力(想象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通过早晚回忆所培养的知识记忆能力, 和在中学阶段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所练就的思维力(想象力),研究生取得科研创新进展, 实现人生逆袭的保障。那些在本科阶段,跟着指导老师做了一二篇研究报告,继而免试成为研究生的人,如果没有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练就敏锐思维力(想象力),其科研创新原创力是否能持续还是个问号,大可不必多虑。对策。在超强知识记忆能力和敏锐思维力(想象力)的加持下,辅以科研创新的理念,策略和思路,可以有效地激发科研创新的灵感,推动科研创新的突破。我所建立的科研创新理念(即不迷信现有理论,不盲从专家建议),有助于协调已知与未知的关系,缓解现有理论/专家建议与科研人员独立思考的矛盾,让科研创新少走弯路(见前面的博文《我的科研创新理念》)。灵活运用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再配以逻辑推理,换位思考,突发奇想,和超强的执行力(见前面的博文《我的科研创新策略》,《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科研创新的灵感》,《科研创新的执行力》),可以让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 学术论文构思和实验操作中得心应手,成绩斐然。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必要性。对不少人来说,完成博士学位课程已是人生逆袭的巨大成功。但必须承认,博士研究大都源于导师的主意,是在导师毫无保留的支持下完成的,博士研究生只不过是导师思路的执行者。因此,博士学位并不一定真实地反映博士生的原创力。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不要奢望项目主管会像导师那样,会分巨细地进行全方位指导,而要更多地独立思考,去开拓科研创新的边界,以彻底地实现人生的逆袭。可能性。尽管在新的位置上/不同的项目里,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面临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与挑战,但科研创新依赖独立思考的特征始终未变。有了独立思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就能够在科研创新中实现人生逆袭。那些在导师的全力呵护下,发了几篇研究报告博士毕业生,倘若缺少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所练就的敏锐思维力(想象力),也成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阶段劲敌。对策。经过博士课程的研究,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科研创新的理念,策略和有效思路,并学会了用逻辑推理,换位思考和突发奇想,去激发科研创新的灵感,取得科研创新的突破。为了确保后续研究的成功,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要敢于挑战现有理论/知识,特别是那些被认为不可能,没希望或做不到的事情或难题(瓶颈)。在获得实质性突破前,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要放身段,保持低调,避免四处树敌,陷入尚未出师,便遭围剿与重创的窘境。此外,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要潜下心来,多出成果,多发文章,用累累佳绩证明自己的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根基。

 

综上所述, 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平衡,阶层固化日显的社会里,因其依靠独立思考的特征,科研创新仍不失为弱势个人/群体实现人生逆袭的尚存无几的路径。充分地认识在人生各阶段实现逆袭的必要性,可以更清晰了解自己的不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客观地分析其可能性,有利于坚定自信,从黑暗中看到光明; 机动灵活地采纳被实践证明效果卓著的对策,可以推动人生逆袭的进程。更确切地说,小学阶段要通过早晚回忆以培养知识记忆能力;中学阶段要通过写作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提升思维力(想象力);本科阶段要注重英语词汇扩增和科技写作训练;研究生阶段要深刻理解科研创新的理念,策略与有效思路,学会用逻辑推理,换位思考,和突发奇想去激发灵感;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阶段要保持低调,多出成果。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到这些,弱势个人/群体实现人生逆袭的概率将呈指数级增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46843-1436481.html

上一篇:写作秘籍: 主题的拓展
收藏 IP: 61.68.134.*| 热度|

10 周健 梁洪泽 杨正瓴 崔锦华 曾杰 曹俊兴 陆仲绩 窦华书 晏成和 周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