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g5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5912

博文

今年参加和旁听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的体会 精选

已有 5207 次阅读 2024-5-31 13:1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24年5月12日至5月25日,我参加了10余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会、旁听了40余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会,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未必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从发表科研期刊论文成果的角度来看,青年教师(45岁以下)所具体指导的或名下的研究生在总体上呈现出很强大的竞争力。

我个人分析其中的原因:

(1)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和职业前途方面有更强烈的进步愿望和上升空间,对在读研究生的具体科研工作的指导可更多更细致、期刊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方面指导更用心更下功夫,没有白干的活儿。

(2)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科研项目和教学方面的事情或者其它事务性工作较多等,对研究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可能会少一些。教师在学生答辩前,能否给自己的学生完整地看完一遍甚至几遍学位论文的稿子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从答辩现场的有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3)青年教师还处于“日新月异、天天思进”的阶段(这个很正常),对学生的“PUSH”较多。而一些中老年老师可能处于“淡泊心志、日趋佛系”的阶段了,对学生的“PUSH”较少了。对学生是“散养”还是“圈养”?各有利弊,需要有匹配的师生关系、匹配的培养方式,说易做难。

(4)课题组在现实中是否存在?老中青教师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并发挥各自的优势?有些分工可能会映射到学生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方面。“小舢板”OR“大航母”?各有各的“活法儿”。

 二、学位论文撰写的规范性(格式规范性、内容规范性、逻辑结构)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需要常抓不懈。部分学位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还是欠缺较多。

格式规范性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在前盲评或后盲评过程中占权重比较多的部分,很多评委并非真正的小同行,只是大同行。格式规范性也是在相对短期内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的环节。我个人分析其中的原因:

(1)部分研究生从来没有投稿过高水平的中文期刊论文,没有真正在格式规范性及其它规范性方面被审稿人或期刊编辑部“虐”过,也许他(她)曾成功发表过英文期刊论文、或者是要求不高的中文会议论文等,但专项能力培养或锻炼不足。“欠过的债,早晚是要偿还的”,不仅是研究生要“还”,而且其导师也要“还”(除非其导师狠心撒手不管)。

(2)部分研究生在全程对论文撰写规范性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不够,自我学习或自我培养程度不够,要么是思想上和态度上的问题,要么是基础和水平的问题。自以为是,自我封闭,“我觉得,我认为”、“跟着感觉走”。

(3)课题组的文化传承或学术氛围不理想,学生没有现实的学习榜样、没有可参考的标杆。“课题组风格”、“课题组文化”的烙印?

(4)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撒手不管,责任没尽到。

 三、对申优或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前盲评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的争议及思考。

前盲评得到“C(基本合格,需要大修)”的学位论文中,涉及到“论文研究工作没有意义”、“论文格式规范性差”、“内容逻辑不清晰”等方面。我个人的体会:

(1)论文选题有无意义,主要责任在于导师,大部分研究生需要做导师的课题(完全自由选题的例外),评审人能否真正思考几个问题并且想清楚了:“什么是有意义的研究生课题”、“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是什么”、“所有学校的研究生评价是用一把尺子吗”、“评审人是否先入为主、滥用了自己的主观性和鄙视链”

(2)在多人评审情况下,如果出现了一个“C”,可能有“冤枉”和“错杀”的可能;如果出现了两个“C”,基本上坐实了,“冤枉”和“错杀”的可能性非常小了(除非是旷世奇才的研究成果、俗人们看不明白)。前盲评和后盲评对导师和研究生都具有震慑作用,对于当前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我坚定支持前盲评和后盲评!期待盲评的评价方式适当改进,例如,调整“C”的“一票否决”制,采用类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多人评审、累计积分”等。研究生全员无条件接受前盲评也许更佳,但这似乎有导师“不作为”或“推卸责任地”的争议。

(3)优秀的学位论文,是学位论文内容和学术水平的真正优秀,应当能得到公认,能经得起历史考验。而不是依靠科研期刊论文(所谓的小论文)来堆砌的,需要正本清源。拿到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表了SCI期刊论文,并不意味着优秀学位论文是铁定的。

 四、研究生答辩时的PPT内容、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时间掌控、回答问题、着装仪表等方面,都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从现场情况来看,差异很大。我个人的建议和体会:

(1)研究生自己应当从内心重视,答辩过程的正式和规范,是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也是对答辩评委的尊重。平时多看看别人是如何讲的PPT、如何表现的,选择若个模板和标杆,多多练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答辩采用的PPT,应该在答辩前多演练并试讲。

(2)学位论文中和答辩PPT中的“致谢”不要太肉麻、甚至是“明褒扬暗讽刺”,公道自在人心,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3)提前把答辩决议的草稿写好,可参考之前高质量的模板,写出水平来,“自画像”要准确和客观,师生及早沟通并敲定,有利于提高答辩工作效率、减轻答辩委员会的工作压力。在答辩会现场,从零开始撰写答辩决议的话,花费的时间太多了。

(4)答辩PPT的风格没有标准答辩,“文字多、文字少、图文并茂”、“以各章顺序为主线展开、以创新点或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展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量和亮点(“功劳”和“苦劳”)。

(5)答辩会现场的情况,也可从侧面反映出课题组的师生关系、同门关系、课题组文化和凝聚力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课题组内,师生互助、同门互助,是一种倡导的美德。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没有白干的活儿。希望师生们都能得偿所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3717-1436348.html

上一篇:盘点本人2023年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事情(数据和流水账)
下一篇:二十四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经验教训 (与青年教师交流并分享)
收藏 IP: 124.207.38.*| 热度|

10 武夷山 郑永军 贾玉玺 崔锦华 张忆文 王德华 杨正瓴 guest03653935 guest52106981 Songxiaoshuo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