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46:安全系统管理步骤

已有 376 次阅读 2024-5-16 06:49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46:安全系统管理步骤

生产安全范畴的安全系统管理体系由六大部分组成,也可以说是由六大步骤组成:

1. 初始状态评价

分析企业初始安全状况及安全卫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明确企业当前安全生产管理处于什么水平。包括:与有关法律要求的比较;与本组织安全管理指南的比较;分析现有资源用于安全卫生管理的效率及效果等。

2. 制定安全方针及政策

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制定本企业的安全卫生方针及政策。首先是将安全卫生管理作为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在经营活动中满足有关法律的要求.并给以充分的技术经济保障,使安全卫生达到高标准。为此而规定:行政最高层主管、各级管理部门及生产一线管理者,都必须将安全卫生管理放在主要责任位置上;同时确定安全职能部门及安全监察人员的职责。

3. 计划及建立目标体系

计划是描写系统在一个时间段内要达到的控制事故隐患目标、使用的主要方法、技术经济投入及主要运作程序的文件。按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远期、中期及近期三种。计划与实施又常常是交叉进行的。制定安全卫生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目标确定、危险性评价、隐患治理、事故减灾应急反应、绩效审核及计划修订程序等项内容。

4. 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为实现上述承诺必须完善内部的安全卫生管理机制及管理体制。机制与体制相互作为运作的前提,机制转换为体制改造打开缺口,从而推动体制转换;而体制的转变又为机制运作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机制进一步转换创造了条件。二者交互推动安全卫生管理模式的优化,不断提高安全卫生管理的职能。具有相同外部功能的系统,也可以是不同的内部结构。因此,机制与体制建设方法各单位不必强求完全一致。

5. 审核及更正

对上述过程实施效果的检查须及时反馈,进而对偏离事故隐患控制目标的不佳状况及时地进行控制和修正。1)因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需变化控制事故隐患目标时,应及时调整安全管理程序,对重大事故隐患须跟踪控制。2)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新情况时,应在比较过程中始终以安全卫生最优为目标,实行随机择优控制。如果取得安全卫生最优确有困难,可以采用较优的折衷方案,并强化过程控制,及时修改管理程序。

6. 定期评价

定期评价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为下轮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循环提供依据,以求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卫生水平。定期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局部及系统安全管理机制能否满足控制事故隐患目标的要求;2)局部及系统组织管理体系能否与安全管理机制相匹配;3)各级组织是否履行了安全职责;4)透明度及民主化管理的程度;5)内部及外部因素较之计划初期的变化对体系运行产生的影响。内部因素的变化,如人、机、环境系统结构的变化,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安全法律、条例、规章、制度、标准的增删,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等。根据对原管理体系的评价及系统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特点,研究对体系内容的改进方案。

现代安全系统管理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安全科学的交叉与结合。现代安全管理是以降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职业病为目标,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付诸实施,使目标得以实现。   现代安全系统管理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它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去研究、分析生产系统和作业中各环节固有的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进而采取有效对策,控制以及消除这些隐患,有效地对系统安全进行预测、预报、预防,以获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4275.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45:安全系统管理原理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47:安全系统管理的特点
收藏 IP: 42.48.113.*|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