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从“晋公盘真是伪器”说起

已有 1417 次阅读 2024-5-15 10:10 |个人分类:以尺考古|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请相关学者批评"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顺便介绍了尺度的研究。有两位朋友觉得博文晋公盘大约的确是伪器” 论述不够明晰。

pan D.jpg

  馆藏介绍以及许多论文的数据是,口径40、耳距 45 cm,数据精度不明。不过,CT 图 [1,2] 有70 mm和80 mm 的标尺,可以判断口内径38.0 cm、耳宽 6.0 cm 准确。

[1]  丁忠明,苏荣誉. 晋公盘的铸造工艺分析. 文物季刊, 2023,(1):97-110 

[2]  苏荣誉匠心与贪心——以晋公盘为代表的古代中原青铜盘.  2021年11月13日讲座海报

屏幕截图 2024-05-15 080054.png

屏幕截图 2024-05-15 080617.png

上图和下图为A4 页面。以耳距45.0 cm 为基准调整俯视图比例,左侧口沿或受耳部合范影响而略宽,其余位置与直径40.0 cm的圆周偏差不超过±2 mm口内径38.0 cm宽6.0 cm,与CT图一致中心龙纹的外圆直径12.0 cm 准确 故而盘内五个设计直径12.0、20.0、27.0、33.0、38.0 cm构成二重等差数列。外圈8个青蛙浮雕沿直径30.0 cm,盘口沿宽度 1.0 cm。实际测量值会与设计值略有偏差,但不会超过±2 mm

屏幕截图 2024-05-15 082736.png

SU 3.jpg

部分外圈圆雕受壁面影响而偏内,CT 图[1]给出中心位置 比设计直径33.0 cm 偏小5.4 mm,其余8 个尺寸与整厘米偏差肯定在±2 mm 之内,巧合是不容易的:倘若没有尺度而随意画出的直线,长度为 5 cm、10 cm 整数倍偏差±2.5 mm 的几率为1/10 和1/20,现在9个长度已经有4个和3个,且盘内五个设计直径成二重等差数列。请注意米尺是1790年后法国测量地球经度圆所定,并不能为春秋晋国所用。晋国使用周尺21.5 cm,完全没有疑问。

2    作为参考,《考古图》等有晋姜鼎的铭文、图形和形体参数:径尺有七寸四分,高尺有二寸半,深七寸六分。这是以宋尺30.8 cm 测量的,尺寸不整,数据精度为一分 3.1 mm;以周尺21.5 cm测算,则为径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深一尺一寸,皆是整寸,所欠1.6、2.0、2.4 mm与数据精度相当。请注意,宋尺30.8 cm和周尺21.5 cm,此前两年已独立确定,故而并非循环论证。尺度测算可以为晋姜鼎不伪提供佐证。

JJD5.jpg

诠释和过度诠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0124.html

从铭文“晋”说觉公簋或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23282.html

晋公盘铭文的疑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0117.html

屏幕截图 2024-05-16 100732.png

晋公盘(左)、觉公簋(中)铭文“晋”晋姜鼎所见(右)不同。三器皆出土不明。不过,晋姜鼎为真而铭文可信,尽管实物不存;晋公盘和觉公簋从海外购入,想来不真,其铭文信息也就失去价值。贴出山西晋侯墓地出土铜器的铭文截图,供博友参考。

屏幕截图 2024-02-27 182225.png

3    我与朋友说,狼毫和羊毫所写字迹不同,不同尺件制作的器物也有些许差异,可以判断尺长。不过,在我提出“器物自有尺度”之前,学界肯定不知道、作伪者想来也不知道先秦尺长,故而能够以尺辨伪。部分出土不明的青铜器如觉公簋有真伪的讨论,可以测算适用尺长做出判断——文献上少量数据与周尺21.5 cm 不能协调,某专家答应测量但没有结果。专家能够坦然地仔细测量器物而放弃自己的判断吗?倘若不真,相关历日就没有价值,不能用于编排金文历谱确定西周王年。

尺度成为考古的工具,必然产出一些新的结果,如武汉盘龙城与偃师二里头使用尺长15.8 cm,而安阳殷墟使用尺长19.7 cm,那么盘龙城就不会是商朝南土或商王行宫,而很可能是从二里头南撤的夏都,即夏商曾经长期共存。这将推翻某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呢。

学界至今没有理解考古当以古尺测算古物”,或许就该如此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4134.html

上一篇:清华简《系年》或伪之证据九条 (再修订)
下一篇:清华简《系年》或伪:“安始”和“焉始”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4 杜占池 高宏 朱晓刚 王从彦 张晓良 刘进平 张忆文 郑永军 宁利中 崔锦华 杨学祥 钟炳 郭战胜 代恒伟 葛及 葛维亚 雷蕴奇 杨正瓴 孙颉 刘炜 孙南屏 马鸣 周少祥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