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关于 "跟风" 的再思考

已有 948 次阅读 2024-4-30 17:34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按:下文是邮件笔记的内容,标题是原有的。略有修订/删节。]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 "跟风" 的提法,带有批评的意味。

* * *

旅游的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自己游逛到别处,忽然开始四下张望 —— 实际上是下意识地找队伍 —— 然后看见一顶帽子,便走了过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人都会这么做。

做研究也一样。特别是,对于多数人而言,或者大拿们多数时候,恰好不是 "领头" 的概率是1,每时每刻都在某种意义上 "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人语境中的模糊倾向:任何时候谈及某个中心话题,都不会给出定义。比如,浮躁、行政化、跟风,等等,谈了一大堆,不知道确切所指,原因是说话的人默认地假定所指很明显,不需要给出定义。所谓 "跟风",大概是看见 "大拿" 发了一篇文章,立刻学习和了解其内容,修补漏洞、或者运用一番。或者好一点,做出个 "变体"。

就以 Daubechies 为例,她的代表作是1988年发表的,那个时候距离小波概念的提出已经过了7年。"小波" 的概念不是从 Daubechies 的脑子里蹦出来的,甚至 "正交小波" 也不是她提出来的。不过最终,她的工作脱颖而出,何也?(见后文)。实际上那个时候,她30出头了,从波兰跑到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有点想往数学转。她的背景是理论物理,本身数学味道较重。这个时候,她想进入一个处于 "新生" 期的领域,而当时 "小波" 的概念已经有点冒头了,已经出现了 Meyer 这样的代表人物。她是通过人们的议论了解到这个主题,估计研究了三五年。她的文章比 Mallat 的早一年发表,紧密地用到后者的结果。两者的研究方面并不相同。

刚查看了 Mallat 的主页,那里展示的文章不多,三四十篇的样子,包括一篇代表作,一本厚书,江湖地位是有的。他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国际奖项。Daubechies 去年获得沃尔夫奖,表彰数学成就的终身奖。

顺带说一句,世界上好多大学数学系不研究小波分析,好多数学研究所也不怎么研究小波分析。特别是,好多人不知道 Mallat 的成就。他们仍把小波变换看作某种积分变换,而积分变换效率很低 —— Mallat 1989年的代表作已经解决了这个困难,可是很多人不晓得。

最近感到,小波分析方面的成就,可以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给个类比 ——

1. 1981 年第一篇文章,类似于提出了"计算机架构";

2. Mallat 1989 年的文章,类似于做出了 "驱动程序";

3. Daubechies 1988 年的文章,类似于做出了"硬件实现"。

事就这么成了 —— 为了使用"计算机"(小波分析),你通过"驱动程序" (Mallat 1989) 调用 "硬件资源" (Daubechies 1988) 就完了。此后所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 "应用",也就是设计各种 "软件"。那位说了,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话,怎么看不到 "操作系统"?这个问题很好,"操作系统" 还真有,不是别的,就是 Matlab,无非就是个平台,但确实很伟大。为什么说,Daubechies 的工作是 "硬件"?因为她把小波分析提炼为几组特定的实数,类似于欧拉常数的级别。在数学中,具体到 number,就到了 "硬件" 层面。在数学中,没有比数字更重要的了。早先的那些东西都是"空套子",只有 Daubechies 做到了 "理论联系实数"。

回到开头。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时间点 "跟"...如果在众人中没有亲和性、不能形成焦点,即便是 "原创" 也等于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1432156.html

上一篇:天才
下一篇:学位回收计划
收藏 IP: 223.11.183.*| 热度|

6 王从彦 高宏 杨正瓴 宁利中 孙颉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